女子赛艇项目_气象专家揭秘近期天气
1.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近期为何雾霾天频现?
2.广州现在的天气如何?
3.天气预报准确度有多少~
4.我想问一下气象专家,今年的气候为什么这么多雨?甘肃有些地方都成洪灾了,可有的地方却干旱的没了收成?
5.今年为什么有很多地方下大雪,气温不是一直在升高吗?这能说明环境在变好还是变坏?
天气预报有时却令人失望。这其中有怎样的原因与困难?记者多方探访,告诉您——
“你们的天气预报怎么搞的,太没谱了!”
前些天,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意外地接到了一位恼怒的陌生人在机场打来的质问电话。当天,北京机场出现大雾,但天气预报没有对这次大雾作出预报,结果航班延迟,耽误了这位乘客的行程。
当矫梅燕把这件事告诉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时,有着20多年预报经验的杨贵名“安慰”她说:在中央气象台会商室里,预报员经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
“几乎每一次重大天气过程发生,我们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有的态度非常严厉。”杨贵名对记者说。打电话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口音各异、身份不同,但抱怨的主题却一致:天气预报“不准”。
道是无晴却有晴
北京几次漏报、空报,或造成交通大瘫痪,或导致迎战“十年不遇的暴雨”落了空
在中央气象台所处的北京,天气预报“不准”的例子就有不少。3月18日至20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的24小时最高气温预报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偏差,实际最高气温比前一天的预报值偏低5℃—6℃。3月30日,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夜间有雨,然而,这场雨第二天早晨7点40分才开始下,导致很多人在上班途中遭到雨淋。
更让气象工作者尴尬的一幕,出现在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天气预报那天是阴天,结果北京城区却下了小雨。很多人来到中国气象局参观时,发现气象局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撑着伞接待他们。
实际上,最近几年,北京还有几次漏报、空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2001年12月7日的小雪、2004年7月10日的暴雨以及2005年对麦莎台风影响的预报。这几次不太准确的预报,或造成交通大瘫痪,或导致市民做好准备迎战“十年不遇的暴雨”,结果却落了空。
据了解,北京的天气预报水平,在全国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的现象,在全国都比较普遍。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信息集团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搜集了不少讽刺天气预报不准确的“段子”。有人把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这是我所听到的最有书卷气的嘲笑了。” 宋英杰说。
天气预报不简单
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还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预报员水平有差异,这些都会造成预报不准
那么,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候不准确呢?
中央气象台及北京市气象台的专家告诉记者,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首先,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科学家们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
其次,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气象探测已发展成为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系统,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星组成了时刻监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观测网。但这个网络对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例如,风向、风速观测结果是用2分钟观测的平均值,可能就会有一定误差。
第三,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大气运动变化,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一些定律,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人们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方程求解的问题。这样的方法叫数值天气预报,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必然存在误差。
第四,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会有差异。数值模式计算出来的预报结果,不能直接作为预报结论,预报员还要进行解释应用,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订正。例如,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天气预报必须考虑地形影响。预报员的个人经验也在复杂天气的预报和综合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天气预报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天气预报不准的现象也经常出现。2005年,美国暴雨预报准确率也只有22%,台风路径预报误差是103公里。宋英杰说,他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一本小册子,内容是提醒气象工作人员面对公众嘲讽,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
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人机交互信息加工处理系统为平台、综合应用多种预报技术方法的天气预报业务技术体系。预报时效基本覆盖了10天以内的所有时段,旬天气预报、逐日滚动的7天天气要素预报和3天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已在全国台站全面展开。台风、暴雨、大风降温、沙尘暴、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明显提高。
10多年来,我国天气预报质量评分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按国际通用标准来评,目前对于小雨的预报准确率为60%,暴雨接近20%,台风的路径误差约为120公里。
“虽然有几次出现较大误差,但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准确率还比较高。”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据他介绍,北京市气象台1月至3月24小时气温预报(最高、最低气温)的准确率为70.4%;1月至4月13日, 24小时雨雪预报准确率为72.2%;1月至3月24小时5级以上大风预报准确率为84.6%。
气象专家们同时指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说,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缺乏能满足精细化的要素预报需求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模式的预报时效与精细程度与世界先进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专业数值预报模式主要还是以国外引进为主。资料同化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这是制约我国天气业务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的水平不够高。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能力明显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级和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精细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加深了人们对天气预报信息的依存度。这使得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希望”和“失望”同时增加了。
“最后一公里”不畅通
概率预报反映不确定性,更为科学;预警信息还难以在有效时间内传递到用户手中
气象专家指出,人们认为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天气预报中,对降水等气象要素实行的是概率预报,例如,“明天降水概率为70%”等。而在我国,北京等地曾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概率预报,但由于人们不适应、不理解,概率预报不久就被取消了。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信息集团总经理石永怡在国外参观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时,看到气象专家预报说:“这一地区的雪,可能下,也可能不下。” 石永怡认为,这实际上就是概率预报,是比较科学的做法。
专家们还指出,我国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还不畅通,这不仅不利于防灾减灾,也在客观上增加了人们天气预报“不准”的印象。
不同的天气系统,其可预报性时效是不同的,例如,对于局地强对流天气(如龙卷风、冰雹、雷暴大风等等),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提前48小时以上报出它的具体位置、强度很难做到。
“龙卷风、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从生成到结束往往只有几个小时,不可能提前很长时间预报。”矫梅燕说,“发达国家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时效也仅是十几分钟,虽然预警时间短,信息能及时传到人们手里。而我国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解决,难以在有效时间内将预警信息发到用户手中,使他们能够取有效措施防御气象灾害。”例如,北京市2004年7月10日的暴雨,气象部门提前一小时发布了预警,但当时很多人没有获得这个信息,导致莲花桥等地大量车辆被积水所淹。
北京“7·10”暴雨后,解决了电视插播气象警报的问题,但是,目前天气短信是收费的,气象部门希望能与通信部门特别是移动通信公司建立天气临近预警无偿发布机制。
准确率提高需长期努力
2010年监测预警率达80%以上,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大气要素预报准确率将大大提高
去年1月院印发《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气象局随即启动了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最终目的是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和服务能力。
在技改总体方案中,天气业务的改革重点是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流程,促进灾害性天气和定量降水预报的突破;完善临近预报和短时预报业务,建设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预报体系,增强对突发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四维资料同化系统,加强数值天气预报及其解释应用等。
按照中国气象局确立的目标,到2010年将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齐备先进、结构完整优化的集约化、研究型和开放式天气业务技术体制,形成天气业务在国家、区域、省、地、县的有序布局,天气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天气业务科技水平显著提升。
届时,气象部门将综合利用天基、空基和地基观测信息,实现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和相关灾害的全天候连续监测,监测预警率达80%以上。建立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大气要素中短期精细化定量预报业务,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大气要素预报准确率大大提高,4天降水预报达到2005年3天预报水平;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期预报质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提高5%。(刘毅)
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近期为何雾霾天频现?
我家是内蒙古赤峰的,我觉得我家这边的天气,三天两头就异常,但是我们对于异常习以为常了,反而对风和日丽有一种奇怪的看法。
我们这边是一个风口,北方的风从赤峰呼啸而过,然后奔向大海,于是整个赤峰都是黄沙漫天,因为干旱,因为树少草少,地上的土很容易就被吹向了天空,惹得所有人轻易不出门,除了几个喝酒喝到尽兴的人会站在风里撒尿,基本只有在风和日丽时在街上才能看见人。
一,早晨是雨,晚上是雪
我们这里在春夏交接的前一天,早晨下的是濛濛细雨,因为湿润,所以刮起的风并没有吹起沙尘,反而让雨化成了像雾一样的状态,那雨落在皮肤上整个皮肤都长出了鸡皮疙瘩,那感觉很好,毕竟湿润的天气在赤峰很少见。
可是天将晚的时候,西边的晚霞还在呢,除了晚霞,所有的地方都是乌云,然后就飘飘洒洒的下起了雪,雪花不大,像盐粒似的,但这的确奇怪,毕竟这可是春夏交接啊,又不是秋冬,当时好多人都出来看,借着晚霞,那雪还挺好看的,有一种身在世外的感觉,心情也马上变好了。
二,赤峰的泥雨
北方的风把千里之外的沙带到了赤峰的上空,整个上空千百米都是黄沙漫漫 ,伸手不见五指,风沙打在脸上生疼,所以出门的人就少了,可是风刚刚歇下一点点,就下起了雨,那雨落在高楼上,都一个个泥点子,为什么?因为雨还没落在地上呢,就被风里的沙子沾上了,然后就变成了泥,直击地表上的一切,我家窗户马上就看不到外面了,全都是泥。
后来天快晴时又下起了清雨,把刚刚染过的泥沙都冲洗干净了,当时我就觉得,这场雨还挺讲究,哈哈。
广州现在的天气如何?
江苏省气象台专家表示,冬天容易发生“逆温”现象,导致大气流动性差,空气中的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另外天气气温低,也容易形成雾霾。
江苏省位于亚洲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处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地带。一般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北地区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江苏省拥有100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海洋对江苏省的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以及江苏特定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的综合影响下,江苏省基本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雨热同季、雨量充沛、降水集中、梅雨显著,光热充沛。
江苏省介绍
江苏省,简称“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南京,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跨北纬30°45'~35°08',东经116°21'~121°56',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总面积10.72万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江苏省共有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515万人,城镇化率达74.4%。
江苏省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府、苏州府两府之首字而得名,江苏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共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江苏跨江滨海,湖泊众多,地势平坦,地貌由平原、水域、低山丘陵构成;东临黄海,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江苏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江苏省
天气预报准确度有多少~
春天的天气真如娃娃的脸,说变就变!昨天(4月11日)太阳公公继续高挂上空,结果雷州等地高达35.7℃并发布了广东今年以来首次红色高温预警信号。好在这种炎热天气不会持续太久,今晚北方一股较强冷空气将再次来袭广东,届时伴随着一次大面积的降水全省会有一定程度的降温,其中北部降温幅度将达8-10℃,而广州14日的最低气温将在14-15℃之间,市民一定要注意加添衣物,小心感冒。
昨日广东首次挂起红色高温预警信号
据气象专家介绍,近日广东气温高,天气热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加强的副热带高压影响所致。从前日开始,全省气温和湿度明显回升,昨日早晨广东省大部多云为主,局部有阵雨,部分地方有雾或轻雾,能见度较低。昨日早晨全省的最低气温大多在20℃以上,下午2时的气温,除南部沿海部分市县是2 8-29℃外,其他的均超过30℃,其中信宜、罗定及雷州半岛一带气温在34℃以上,雷州达到35.7℃。昨日早晨7-8时之间,徐闻、雷州、遂溪先后发布了广东今年以来首次红色高温预警信号。
由于夜间辐射降温,加上风速较小,广州昨日早晨有轻雾,能见度在4公里左右,最低气温24.7℃出现在6时半前后。随着太阳的升起,东南风再次加大,雾气尽消,气温迅速上升。中午气温就超过30.7℃,下午2时前后录得了最高气温31.8℃,能见度达到15公里左右。上午10时到下午3时半,紫外线仍然较强,中午前后紫外线最强时指数为9.5。
今晚起普遍降雨降温最大幅度8-10℃
气象专家预计,今日傍晚起较强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影响广东省,北部降温8-10℃,中部6-8℃,南部4-6℃,并有一次中到大雨降水过程。具体预报如下:昨晚到今日白天,广东省温度和湿度较高,西北部有中阵雨或雷雨,中部和东北部有阵雨,其它地方多云为主,早晨部分地方有轻雾。今晚到明日广东省气温明显下降,中北部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它地方有小到中雨。后日广东省东南部有阵雨,其它地方多云为主。
广州市今日白天多云转阵雨或雷阵雨,26-31℃,相对湿度55%-90%,吹轻微偏南风;今晚到明日阴,有中到大雨,18-24℃,相对湿度65%-95%,吹轻微偏北风;后日阵雨转多云,最低气温14-15℃,最高气温也只在23℃左右。气象专家建议近日天气多变,市民一定要密切注意每天的天气预报,根据气温变化加减衣服,小心感冒。
我想问一下气象专家,今年的气候为什么这么多雨?甘肃有些地方都成洪灾了,可有的地方却干旱的没了收成?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但气象专家今天告诉记者,中国的天气预报尤其是晴雨预报准确率在80%以上,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了。
配合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中国气象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气象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并开放了气象台站供公众参观学习。参加义务咨询的气象专家今天在接受记者访时表示,中国的气象预报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据专业预报专家殷立萍介绍,天气预报本身是一门边缘学科,公众对它了解其实并不多。目前我国的短期天气预报水平应该说属于比较高的,全世界也就是这个水平。但毕竟天气变化很复杂,有时候不可避免会出现预报错误的情况。她表示,作为气象预测人员,她和同事们都正在努力工作,希望中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能大幅度提高。
而气象科技专家郭进修介绍,天气预报属于诊断预测科学。对天气情况进行诊断预测,其准确性随着科技和认识的发展,呈逐步精确的趋势,准确率不断提高,但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准确。就像医生看病一样,以前只是单纯地靠把脉等诊断,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了CT、B超等科技仪器,准确性大大提高了,但仍会有不准确的情况出现。天气预报比医生的诊断有更多不确定性,应该说更复杂一些:不但要判断现在的天气,还要预测未来的天气。
据几位参加现场义务咨询的气象专家介绍,发达国家在天气的探测、诊断等方面比我们先进,这主要是因为科技实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原因造成的。但是,在预测方面,中国的天气预报跟发达国家差不了多少,预测准确率在80%以上。除了国家投资、科研力量的增强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专家们说,气象预报员的责任心对预测的准确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是一份数据,单纯地根据这份数据进行判断可以预测出一个天气结果;但责任心强的预测员会联系一段时期以来的数据,包括一些周边衍生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当然要精确很多。
今年为什么有很多地方下大雪,气温不是一直在升高吗?这能说明环境在变好还是变坏?
中国的经纬度跨度很大。一般形成了准静止锋,就是是锋面地区长期下雨,其他地区则是艳阳高照,甚至在冷空气高压控制地区还会出现旱情。
4月,随着冬季风的减弱后退,暖气团推动锋面雨带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5月,夏季风继续增强,暖气团推动锋面雨带到达南岭一带;6月,夏季风进一步增强,暖气团推动锋面雨带向北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此时,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导致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或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梅雨季节;7月、8月,夏季风进一步强盛向北移动,暖气团推动锋面雨带到达华北、东北等地区。9月,受冬季风逼迫,加之夏季风势力减弱南撤,冷气团推动锋面雨带向南退至长江以南。10月,冬季风进一步增强,冷气团推动锋面雨带南撤退出我国大陆。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以把锋面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等三类。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作冷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作暖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这种移动很小的锋叫作准静止锋。由此看出,锋面的性质是由主动移动的气团造成的。
另外,在暖湿空气控制的地区,也经常会因为太阳对地面的照射升温,而使暖湿空气上升冷却,形成对流云,产生对流雨,也就是俗称的雷阵雨。一般人工降雨也多是利用这一时机。
气象专家揭秘:为何我国爆发罕见雪灾
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雪灾仍在持续中。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为什么我国还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降雪和低温天气?中国气象局的有关专家预测其成因。
新华网讯 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雪灾仍在持续中。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为什么我国还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降雪和低温天气?记者专访了中国气象局的有关专家。
持续降雪百年一遇
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提供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10日至28日,已有湖北等9个省份降水量超过20年一遇,其中四川超过50年一遇,陕西超过70年一遇,而甘肃、青海则超过了百年一遇。
从降雪持续时间来看,1月10日至28日,已有江西、湖南等11个省份降雪日数超过20年一遇,其中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山西等5省超过了百年一遇,安徽省降雪则是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
大气环流异常是“祸首”
“造成近期大范围强雨雪天气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说。
而今年大气环流异常与正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有关。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介绍,从气候变化上来看,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海温偏低,是“拉尼娜”现象的表现形式之一。统计分析表明,强拉尼娜发生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可能加强,即冷空气活动频繁,易造成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
为什么今年大雪迟迟不肯“退去”?专家们将其原因归结为大气环流的稳定。孙军说:“正是由于这段时间大气环流稳定少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一直持续在北纬30度附近,尤其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才让雨雪天气近期不会出现明显转折。”
未来天气趋势如何
中央气象台专家向记者提供了未来天气的最新预测结果:
未来3天,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南方大部地区仍将维持阴雨雪天气,湖南南部的部分地区将持续强降雪;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青藏高原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等地的阴雨雪天气仍将持续。贵州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江西中部以及广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的冻雨天气仍将持续。
如何面对极端天气
要是换在我国北方,这次大范围降雪无论从降雪量还是持续时间来说,都并不稀奇,但是在南方一些地区却造成了数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一遇的灾害。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南方广大地区防寒机制相对薄弱。
李维京建议,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除了加强建立南方地区的防寒机制,积极做好灾害防御措施外,还要提高公众对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的防范意识,及早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他认为,应对极端天气,气象部门责无旁贷,要做好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灾害影响评估工作。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灾害成灾因素复杂,对雨雪预测预报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相关新闻]预报:新一轮雨雪冰冻天气将对全国造成影响
据问天网消息,受冷空气和再度加强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预计从1月31日起,中国南方大部将再次出现明显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西藏东部、云南西北部、湖北南部、湖南中北部、江西北部、浙江中北部、苏皖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雪,局地有暴雪;贵州中南部、湖南中部、江西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冻雨;江南南部、华南北部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详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