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华南海或天气_华南海域天气报告香港天文台
1.台风最大是什么色
2.为什么要给台风取名字?而且还净是些好听的名字
3.台风尤特的影响
4.台风的名字是根据什么取得
香港概况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1 月7 日 | 文章来源: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网站
一、地理、人口和语言
地理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口东侧,东、南濒南海,北隔深圳河,陆地面积1103平方公里,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及260多个离岛组成,香港岛及九龙半岛是香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区域。香港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3℃。
人口截止2003年中,香港人口总数为682万,其中94.4%为中国人,5.6%为外国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320人。
语言根据《基本法》的规定,香港特区行政、立法、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英文,中文和英文均为正式语文。广东话是香港最通用的口语。
二、历史
三个不平等条约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战争,强迫清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战争,迫使清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又逼迫清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个大小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1980年代初,在先生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中国就解决香港问题开始与英国展开谈判。自1982年10月始,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举行了22轮正式谈判,最终于年9月18日达成协议。12月19日中国总理与英国首相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简称中英联合声明)。1985年5月27日,两国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香港进入了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前历时12年的过渡期。
香港回归1996年12月11日,香港特区第一届推选委员会选举为香港特区第一届行政长官人选。获中央委任后,于19年1月24日任命特区第一届行政会议成员。2月20日,中央根据的提名,任命特区第一届23名主要官员。19年6月30日,中英两国香港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举行,中国驻港部队同时抵达香港各营区执行有效防务,标志着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随即成立。
三、政制架构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是行政长官,代表特区向中央负责。特区是香港特区的行政机关。特区各决策司局负责制定政策及提出法案。各署、处则负责执行法例和政策,为市民提供直接服务。行政会议负责就重要决策向行政长官提出意见。
立法会是特区的立法机关,负责根据基本法规定和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根据的提案审核通过财政预算,批准税收和公共开支,以及监察行政机关的表现。同时特区还设有非性区域组织,即18个区议会,接受香港特区就有关地区管理和其它事务的咨询,或负责提供文化、康乐、环境卫生等服务。
香港特别行政区各级法院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司法机关,行使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审判权。香港特区的司法机关包括终审法院、高等法院、区域法院、裁判署法庭和其它专门法庭。高等法院设上诉庭和原诉庭。
特区自2002年7月1日起实行主要官员问责制。根据这一制度,特区原有3司16局调整为3司11局,三位司长和11位局长均是问责制主要官员,不再是公务员,由行政长官“政治任命”,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各司、局长以合约形式聘任,任期与建议任命他们的行政长官的任期相同。
行政长官可随时终止他们的合约;所有问责制主要官员均为行政会议成员;问责制主要官员须为其主管范畴内的政策负责,如出现严重失误、或个人操守等问题,他们可能需要离职。
四、法律制度
香港属普通法系。根据基本法,香港原有法律除与基本法抵触或经香港特区立法机关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现香港特区适用的法律为基本法、列于基本法附件三的全国性法律、香港原有法律和特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香港特区享有立法权。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区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但香港特区法院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无管辖权;原在香港实行的陪审制度的原则予以保留。
五、经济情况
香港是一个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城市,过去20年来,整体经济增超过两倍。人均GDP(2003年为23,030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香港的经济实力雄厚,截至2004年8月底,外汇储备为1,185亿美元,居世界第五。香港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分别为0.1%、13%和87%左右,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贸易及物流业比重较大,占GDP的35%左右。
香港是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实体、第十二大银行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及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亦是主要的黄金交易中心。香港是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商品、资金进出自由,连续多年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香港的一向奉行市场主导的自由经济政策,创造有利的营商环境,鼓励公平竞争,并在国际上捍卫和促进香港的商业利益。自1983年10月起,香港实施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把港元汇率固定于每7.8港元兑1美元,目的是维持货币汇率稳定。
香港实行简单低税制,用地域来源税制概念,即只有来自香港的收入才需交税。主要税种有利得税、薪俸税及物业税、税、物业及股票买卖印花税、以及对若干指定商品如烟、酒、碳氢油等征收的税款。其它收入来源还有服务各项收费、差饷、土地基金、物业及投资回报、来自土地交易的收入等。
香港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金融服务业主要表现在发达的银行业,世界前100 家大银行中有74家在港营业,业务以对外为主,约55%以外币为单位,主要从事零售及批发性银行业务;香港同时还是全球最开放的保险业中心之一。服务贸易主要包括民航、航运、旅游、与贸易有关的服务及旅游服务,以服务出口总值计算,香港在亚太区内仅次于日本排名第二,在世界则排名第九。香港的服务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67%上升至2002年的87%。目前,香港共有27万多家服务业机构,约占全港商业机构总数的94%,雇用约195万名工人,约占全港商业机构雇员总人数的89%。
自18年祖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贸易及投资均大幅增长。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香港也是内地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除提供直接投资外,还在为内地筹措资金,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发行债券及股票等方式。直接投资方面,截止到2004年6月底,香港在内地的已实现直接投资金额达2,330亿美元,占内地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44%左右。内地在香港也有巨大的投资,目前,经国家正式批准的在港中资企业有2000多家,总资产2,200亿美元。中资企业已经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几乎涉及各个领域,中资企业在航运和旅游业的市场份额约占25%左右。中资银行的存款额占香港银行存款总额的23%,而额则占22%,中资建筑行业的市场份额约占15%。到2003年10月底,共有247家内地国有企业和驻港中资企业在港上市,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24%;市值约为14,398亿港元,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28%。
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CEPA),该协议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香港地区多种产品和服务进入内地享受优惠待遇,其中273种香港产品可享受零关税,18个服务行业可享受市场进一步开放优惠。2004年年中,内地与香港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第二阶段协议。2003年8月开始起,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及江苏、浙江、福建三省中的九个城市的居民可以个人身份来香港旅游(即“自由行”)。 (注:截至2004 年 11 月) (补充资料:自2003年7月28日以来,经院批准,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福建省福州(限市区)、厦门、泉州市,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市,浙江省杭州、宁波、台州市,天津市、重庆市(限15个区县),辽宁省沈阳、大连市,山东省济南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等省、市陆续开办了居民个人赴港澳地区旅游。从2006年5月1日开始,增加江西省南昌市、湖南沙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海南省海口市、贵州省贵阳市和云南省昆明市。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审批内地居民个人申请赴港澳地区旅游达2105.2万人次,其中赴香港1159.7万人次,赴澳门945.5万人次。资料来源:中新网 2006年04月20日)
六、公共交通与大众传媒
香港具有发达的立体式水、陆、空交通系统,公共交通十分发达。香港交通道路全长1,936公里,现有12条行车隧道(包括三条海底隧道),其中7条是隧道,另外5条为私营隧道。主要交通工具包括铁路、巴士及小型巴士、出租车,此外还有电车、渡轮、缆车等交通工具。本港公共交通工具的平均每日载客量约占总体载客量90%。领有牌照的私家车占香港车辆总数的64.8%。
香港传播媒介事业和资讯科技发达,是亚太传媒中心和国际信息中心。约96家国际传媒机构在香港设有办事处。香港共有注册刊物854份,其中报纸44份(中文报纸21份),期刊杂志810份(中文杂志556份),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刊物中心,也是亚洲读报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香港有逾200条本地和非本地电视节目频道,分别以不同语言广播。两家免费电视服务持牌机构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无线”)和亚洲电视有限公司(简称“亚视”),五家收费电视服务持牌机构及14家非本地电视服务持牌机构可为近210万个家庭提供收费节目服务,逾72万户处于住宅或商用大厦的人士可以利用公共天线系统,收看免费的节目。此外,香港凤凰卫视作为一家国际华语卫星电子传媒,其卫星节目覆盖亚、欧、北美、大洋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香港有三家电台,香港电台为公营电台,香港商业广播有限公司和新城广播有限公司为私营电台。
特区新闻处担任的公共关系顾问,负责的出版、宣传及新闻工作。该处是与传播媒介之间的桥梁,并透过传媒让市民可以对的政策、工作和服务有更清楚的认识。( 注:截至2004 年 11 月)
七、香港同外国的联系
香港特区在外国共设有十个经济贸易办事处,分别设在日内瓦、布鲁塞尔、伦敦、多伦多、东京、新加坡、悉尼、华盛顿、纽约和三藩市。除驻日内瓦经济贸易办事处的主要职责是代表香港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事务外,其它经贸办事处的职责主要为促进香港在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经贸利益。各经贸办事处就促进对外贸易关系、公共关系及投资促进三个范畴上均担当重要职能。
现在,共有111个国家向香港派驻了领事机构,其中总领馆56个,名誉领事55个。目前,还有一些国家正与我国商谈在港设领协议,外国驻港领事机构仍将继续增加。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联合国难民署、国际金融公司等5家国际组织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截至2004年6月份,外国及内地企业在港设立地区总部数目达到1098家,创历史新高。
香港回归前,外国的国家元首和首脑一般以工作、过境或私人性质到香港访问。香港回归后,截至2004 年11月,香港特区已接待50余位外国国家元首、首脑和高级部长正式访问香港。
台风最大是什么色
初六开始的一个星期香港天气稳定,气温在14至21度之间,湿度在70-80%之间应该也不会下大雨,晚上才会稍凉,白天穿雪靴会有点热,反正香港波鞋平又靓,到时买一双更换就好,白天近20度穿薄衣就可以了,同时手拿一件风衣在早晚时间穿就安全了。下面是这几天的天气预告,你可以参考一下。
为什么要给台风取名字?而且还净是些好听的名字
台风最大是红色,是指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台风 台风预警信号分五级,分别以白色、蓝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台风白色预警信号 含义:48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暴雨 暴雨预警信号分,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暴雨**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本地将可能有暴雨发生,或者强降水将可能持续.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在过去的3小时,本地降雨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雨势可能持续.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在过去的3小时,本地降雨量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台风(英语:Typhoon)是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64节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称为飓风(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义字。西北太平洋地区用之近义字乃台风。世界气象组织及日本气象厅均以此为热带气旋的最高级别,但部分气象部门会按需要而设立更高级别,如中国中央气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强台风、超强台风,台湾中央气象局之强烈台风,以及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超级台风。
广义上而言,“台风”这个词并非一种热带气旋强度。在台湾、日本等地,将中心持续风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的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均称台风。在非正式场合,“台风”甚至直接泛指热带气旋本身。当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的强度,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日本气象厅会对其编号及命名,名称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1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
据美国海军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统计,1959年至2004年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台风发生的个数与月份,平均每年有26.5个台风生成,出现最多台风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科学家曾估算,一个中等强度的台风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上百个氢弹、或10亿吨**所释放能量的总和。
分类
过去我国习惯称形成于26℃以上热带洋面上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s)为台风,按照其强度,分为六个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自1989年起,我国用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划分标准。
国际惯例依据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分为:
热带低压(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风速6~7 级,(10.8~17.1 m/s);
热带风暴(Tropicalstorm),最大风速8~9 级,(17.2~24.4m/s);
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风速10~11 级,(24.5~32.6m/s);
台风(Ty-phoon),最大风速12~13级,(32.7~41.4m/s);
强台风(severe typhoon),最大风速14~15级(41.5~50.9m/s);
超强台风(Super Typhoon),最大风速≥16级(≥51.0m/s)。
名字由来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台风”这一名称,作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
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台”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oon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都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所以称为台风。“台风”是音译词,英文中typhoon是根据中文粤语发音toi fong音译至英文,再进入普通话词汇中的。
typhoon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 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和 tufan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
台风实际上是一种热带气旋。
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称作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风。
(1)指亚洲太平洋及南中国海海域的热带气旋。
(2)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
(3)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
近年台风
①在西北太平洋(日界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比如在东亚、东南亚一带就称为“台风”。
②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
③在菲律宾被称作“碧瑶风”。
④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
⑤在印度半岛被称作“热带气旋”。
⑥在澳洲被称作“畏来风”。
⑦在墨西哥人则称之为“鞭打”。
⑧在南半球则称“旋风”。
(4)台风过境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风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方向)。在天气图上,台风的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以气流的垂直运动为主,风平浪静,天气晴朗;台风眼附近为漩涡风雨区,风大雨大。
有史以来强度最高、中心附近气压值最低的台风,是超强台风泰培(英语:Typhoon Tip,台湾译名:狄普),日本19年的大范围洪灾就是由这个台风造成的。
台风的成因是地面温度高,气流上升,海面风和水蒸气由于比重大,沿地面补充地面空气,海面温度低吸收地面上升的空气、水蒸气补充空间,由于海面大,温差小,海面上空聚集水蒸气多,降雨范围广,水蒸气结水时体积缩小,周围水蒸气补充便形成大风。
形成原因
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
特点
台风源地
台风源地,指经常发生台风的海区,全球台风主要发生于8个海区。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5个海区,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3个海区。从每年台风发生数及其占全球台风总数的百分率的区域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发生62个台风,大洋西部发生的台风比大洋东部发生的台风多得多。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区为最多(占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至今尚未发现有台风生成。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源地又分三个相对集中区: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关岛附近洋面和南海中部。在南海形成的台风,对我国华南一带影响重大。
台风大多数发生在南、北纬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占到了总数的65%。而在20°以外的较高纬度发生的台风只占13%,发生在5°以内赤道附近的台风极少,但偶尔还是有的,如福建省气象台就发现10~11这两年中,西北太平洋共有3个台风发生在5°N以南区域。据近十多年来卫星资料的分析,发展成台风的扰动云团,在几天前即可发现,所以实际上扰动的初始位置比以前发现的位置偏东。如北大西洋上,以前认为发展成台风的初始扰动大多数产生在大洋的中部,而有人根据云图分析,认为每年有三分之二台风的扰动起源于非洲大陆。这些扰动一般表现为倒V形或旋涡状云型,它们沿东风气流向西移动,到达北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时,便发展成台风。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台风的初始扰动位置,也要比以前发现的位置偏东。
国际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来确强度并进行分类:
热带扰动级别
(由于热带扰动是热带风暴的前身,为了对其研究和追踪,有一套独特的分级方式):
以反映热带扰动的结构好坏程度分为Low(表示差),Medium(表示一般),High(表示好)。一旦其加强成热带低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就会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告(TCFA),这时的扰动可能是Medium或High级别。但是,并非所有系统在获升格为热带低压前都会发出TCFA,尤在当前东亚命名机构为日本气象厅(JMA)的情况下,若JMA相当迅速地命名,JTWC可能在非惯常发报时间发布TCFA,也可能直接升为热带低压(这样的情况较少见)。
台风结构
台风是一个强大而具破坏力的气旋性漩涡,发展成熟的台风,其底层按辐合气流速度大小分为三个区域:①外圈,又称为大风区。自台风边缘到涡旋区外缘,半径约200~300km,其主要特点是风速向中心急增,风力可达6级以上;②中圈,又称涡旋区。从大风区边缘到台风眼壁,半径约在100km,是台风中对流和风、雨最强烈区域,破坏力最大;③内圈,又称台风眼区。半径约5~30km。多呈圆形,风速迅速减小或静风。
台风内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为外层区(包括外云带和内云带)、云墙区和台风眼区三个区域;铅直方向可以分为低空流入层(大约在1公里以下)、高空流出层(大致在10公里以上)和中间上升气流层(1公里到10公里附近)三个层次(图1台风结构示意图)。在台风的低层,有数支同台风区等压线的螺旋状气流卷入台风区,辐合上升,促使对流云系发展,形成台风外层区的外云带和内云带;相应云系有数条螺旋状雨带。卷入气流越向台风内部旋进,切向风速也越来越大,在离台风中心的一定距离处,气流不再旋进,于是大量的潮湿空气被迫强烈上升,形成环绕中心的高耸云墙,组成云墙的积雨可高达19公里,这就是云墙区。
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侧,最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当云墙区的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由于气压梯度的减弱,大量空气被迫外抛,形成流出层,而小部分空气向内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即台风眼区。台风眼半径约在10~70公里之间,平均约25公里。云墙区的潜热释放增温和台风眼区的下沉增温,使台风成为一个暖心的低压系统。
台风在低层主要是流向低压的流入气流。由于角动量平衡,在内区可产生很强的风速,在高层是反气旋的流出气流。上下层环流之间通过强上升运动联系起来,这是台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台风中最暖的温度是由下沉运动造成的,它出现在眼壁内边缘以内,这里有最强的下沉运动。在台风低层最大风速半径处,辐合最强,最大风速值半径的大小随高度变化甚小,并处于眼壁之中。
台风能量
台风结构的不对称性也是人们注意的特点。分析表明,无论是在台风内区和外区都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对于台风发展和动量及动能的输送等有重要的作用。天气尺度的台风是大气中很强的动能源,因而对大气环流的变化和维持应有重要的影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能量问题上还有人指出,角动量的水平涡旋输送在台风外区很重要;另外,在外区动量的产生和输送也很重要,它们在台风能量收支中不应加以忽略,这些都与台风的不对称性有关。
台风中心叫台风眼,以其为同心圆由内向外分别是旋涡风雨区和大风区。台风眼的形成, 系由于台风内的风是反时针方向吹动,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而旋转时所造成之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之风力互相平衡抵消,而使强风不能再向中心聚合, 因此形成台风中心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而且因为有空气下沉增温现象, 导致云消雨散而成为台风眼。
生命周期
孕育阶段
经过太阳一天的照射,海面上形成了强盛的积雨云,这些积雨云里的热空气上升,周围较冷空气源源不绝的补充进来,再次遇热上升,如此循环,使得上方的空气热,下方空气冷,上方的热空气里的水汽蒸发扩大了云带范围,云带的扩大使得这种运动更加剧烈。经过不断扩大的云团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逆时针旋转起来(在南半球是顺时针),形成热带气旋,热带气旋里旋转的空气产生的离心力把空气都往外甩,中心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压力不断变小,形成了热带低压—台风初始阶段。
发展(增强)阶段
因为热带低压中心气压比外界低,所以周围空气涌向热带低压,遇热上升,供给了热带低压较多的能量,超过输出能量,此时,热带低压里空气旋转更厉害,中心最大风力升高,中心气压进一步降低。等到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一定标准时,就会提升到更高的一个级别,热带低压提升到热带风暴,再提升到强热带风暴、台风,有时能提升到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这要看能量输入与输出比决定,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台风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减弱。
成熟阶段
台风经过漫长的发展之路,变得强大,具有了造成灾害的能力,如果这时登陆,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消亡阶段
台风消亡路径有两个,第一个是:台风登陆陆地后,受到地面摩擦和能量供应不足的共同影响,台风会迅速减弱消亡,消亡之后的残留云系可以给某地带来长时间强降雨。第二个是:台风在东海北部转向,登陆韩国或穿过朝鲜海峡之后,在日本海变性为温带气旋,变性为温带气旋后,消亡较慢。
相关
编号命名
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澳大利亚预报员,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
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环循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特点是:每个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选取的名字应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如有任何一成员反对,这个名称就不能用作台风命名。
台风在危害人类的同时,也在保护人类。台风给人类送来了淡水,大大缓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30亿吨降水。另外,台风还使世界各地冷热保持相对均衡。赤道地区气候炎热,若不是台风驱散这些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更冷,温带也会从地球上消失。一句话,台风太大太多不行,没有也不行。
浏览台风命名表,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动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还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词或美丽的传说,如、悟空等。“杜鹃”这个名字是中国提供的。就是我们熟悉的杜鹃花;“科罗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种树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国提供的,意为绿宝石:“伊布都”是菲律宾提供的名字,意为烟囱或将雨水从屋顶排至水沟的水管。
台风的实际命名使用工作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称,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例如,0704即2007年第4号热带风暴。
根据规定,一个热带气旋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无论加强或减弱,始终保持名字不变。如0704号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其英文名均为“Man-Yi”,中文名为“万宜”。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这些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国和地区家喻户晓的故事等。中国提供的名字是:“龙王”、“”、“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和“海棠”。
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如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了防止它与其它的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其使用的名称从命名表中删去,也就是将这个名称永远命名给这次热带气旋,其他热带气旋不再使用这一名称,比如说“海燕”。当某个台风的名称被从命名表中删除后,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热带气旋名称进行增补。
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国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使用热带气旋名字。此前,我国一直用热带气旋编号。
台风尤特的影响
台风,即typhoon ,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 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 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 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 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 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 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 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
一、台风定义、特性及等级划分
说起台风,应先从气旋说起。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涡旋。在北半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则相反。在气压场上,气旋又称为低气压(简称低压)。所以气旋和低压只是同一系统的两个不同名称。我们将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天气系统称为热带气旋。据统计,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热带海洋上都有热带气旋生成。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差异很大。1989年以前,我国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称为强台风。自1989年起,我国也用了国际分类标准,即: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8级 时称为热带低压,8和9级风力的称为热带风暴,10和11级风力的为强热带风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才称为台风或飓风。由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热带气旋是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总称。但由于热带低压破坏力不强等原因习惯上所指的热带气旋一般不包括热带低压。
热带风暴、台风近似圆形,直径一般为 600 ~1000公里,最大的>2000公里,最小的<100公里,近中心的风速愈大,中心的气压愈低,则热带风暴、台风就愈强。袭击我国的热带风暴、台风常发生在5~11月,以7~9月为最多。典型的热带风暴、台风的结构是由眼、眼壁和螺旋雨带三部分组成。其眼多为圆形,一般有 5~50公里,眼区的气流下沉,风小碧空;而眼壁是由数十公里宽的云墙组成,气流强烈的上升,是天气最恶劣的地区,并出现最大风速和暴雨及暴雨以上大降水天气;螺旋雨带内的气流对流旺盛,是宽约几十到几百公里,长达数千公里的降水系统,常带来降水和大风天气。
不同的国家对热带气旋有不同的称谓,中国和东亚地区称为台风,大西洋地区称为飓风,印度洋地区称为热带风暴,澳大利亚地区称为"Willie"风。
二、热带气旋的编号及命名
为了区分热带气旋,有必要给它们单独取个名字。最早是根据热带气旋的位置(主要是热带气旋中心所处的经纬度)来区分热带气旋,这种办法相当麻烦,往往难如人意。直到19世纪初叶,一些讲西班牙语的加勒比海岛屿根据飓风登陆的圣历时间命名飓风。例如,侵袭波多黎各的三个飓风:1825年7月26日的圣大安娜,1876年和1928年9月13日的圣费里佩。据报道,19世纪末,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用他讨厌的政客的名字为热带气旋命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人首先确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为字头的四组少女名称给大西洋热带气旋(飓风)命名。每组均按字母顺序排列次序。如第一组:Anna (安娜),B1anche(布兰奇),Camil.te(卡米尔)等,直到wcnda(温达);第二组:A1nla(阿尔玛),Becl(J/(贝基),Cella(西利亚)等,直到wilna(威尔纳);第三组,第四组也按A至w起名。当飞机侦察到台风时,即按出现的先后给予定名,第一个即命名为人Anna,第二个即命名为B1anche……等。当第一组名称用完,又从第二组A为首的第一个名称接上使用。第二年的第一个台风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后一个台风名字后面的,循环使用下去。一年中任何一个区域出现的台风不可能超过这四个组名字的总数目。就以世界上台风发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来说,一年最多也不超过50个。所以在同一年里,每个区域不可能出现重复的名称。当然,在不同的年份里台风的名字会重复出现。因此,在台风名字的前面。一定要标明年份,以示区别。20世纪70年代末,应美国女权运动组织的要求,扩充了命名表,改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命名。在口语和书面交流中,特别在警报中,人们逐渐接受了使用命名表的优点。名字应当简短、通俗、易记,便于向热带气旋威胁区的千百万群众传递信息,以避免同一地区同时面临一个以上热带气旋影响时出现混乱状况。这种做法不久便在西半球被广泛用。所有热带气旋易发区都已使用命名系统。
70年代末以后,在世界气象组织各区域热带气旋委员会协调下,热带气旋的命名走向国际化。在大多数区域,热带气旋命名表(通常是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由该区域的热带气旋委员会制定,热带气旋委员会更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和协调本地区的热带气旋减灾行动。各区域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通常由指定的气象中心负责按字母顺序依次为热带气旋命名。有的地区命名表循环使用,有的地区时常制定新的命名表,还有的地区命名表用完后再从头开始使用。如果某个热带气旋声名狼藉,比如造成了严重伤亡或带来巨大财产损失,则将该热带气旋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剔除,代之以同性别的另一个名字,并且第一个字母要相同。有的区域用4位数字来命名热带气旋,前2位数字为年份,后2位数字为热带气旋在当年的的顺序号,有的还加上地理指示码,例如:1991年孟加拉湾的第1个热带风暴命名为 9109(为英语孟加拉湾的缩写,Bay of Bengal)。而1990年的第25个台风则命名为9025。有些国家制定了供本国使用的命名表,比如:美国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和中北太平洋命名表,菲律宾也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表。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使用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也常被该区域其它国家纳。
台风委员会的成员大部分来自受台风影响的国家及地区。多年以来,台风委员会有一个为台风编号的制度,即由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台风中心负责对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进行编号。根据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的决议,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该方法将用于台风委员会成员向国际社会发布的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台风委员会仍将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
我国一直用热带气旋编号办法,对发生在经度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的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到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按其生成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如9608号热带风暴即是1996年在上述海域生成的第8个热带气旋,当它发展成为强热带风暴时,就称为9608号强热带风暴,继续发展成为台风时,就称为9608号台风。当然,当它又衰减成热带风暴时,它又称为9608号热带风暴了。当热带气旋衰减为热带低压或变性为温带气旋时,则停止对其编号。
19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0届会议决定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用具有亚洲风格名字的建议展开研究,并指派台风研究协调小组(TRCG)研究执行的细节。经过一年的努力,TRCG提出了关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的建议。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经过热烈讨论,同意TRCG提出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方案,决定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从2000年1月1日开始执行。
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名字的选择按照台风委员会制订的命名原则(每个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提供(各提供10个),选取的名字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一票否决)。各成员可以根据发音或意义将命名表翻译成当地语言。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将使用热带气旋名字。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将用于通过国际媒体以及向国际航空和航海界发布的预报、警报和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这将有助于人们对逐渐接近的热带气旋提高警觉,增加警报的效用。台风委员会仍将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
台风命名的业务程序(1)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东京台风中心负责按照台风委员会确定的命名表在给达到热带风暴及其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编号的同时命名,按热带气旋命名、编号(加括号)的次序排列。国际民航组织(ICAO)带气旋咨询中心以及中国和日本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GMDSS)Ⅺ海区气象广播发布的公报也用相同的命名和编号。(2)热带气旋名字按预先确定的次序依次命名。热带气旋在其整个生命史中保持名字不变。为避免混乱,对通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东京台风中心只给编号不给新命名,即:维持原有命名不变。负责给北太平洋中部热带气旋命名的美国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也同意对从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热带气旋维持东京台风中心的命名。(3)台风委员有成员在向国际社会(包括媒体、航空、航海)发布警报公报时都将使用东京台风中心分配的命名和编号。(4)对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热带气旋,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删去(永久命名),也可以因为其它原因申请删除名字。每年的台风委员会届会将审议台风命名表。以下是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
(自2000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 第四列 第五列 名字来源
英文名 中文名 英文名 中文名 英文名 中文名 英文名 中文名 英文名 中文名
Damey 达维 Kong-rey 康妮 Nakri 娜基莉 Krovanh 科罗旺 Sarika 莎莉嘉 柬埔寨
Longwang 龙王 Yutu Fengshen 风神 Dujuan 杜鹃 Haima 海马 中国
Kirogi 鸿雁 Toraji 桃芝 Kalmaegi 海鸥 Maemi 鸣蝉 Meari 米雷 朝鲜
Kai-tak 启德 Man-yi 万宜 Fung-ong 凤凰 Choi-wan 彩云 Ma-on 马鞍 中国香港
Tembin 天秤 Usagi 天兔 Kammuri 北冕 Koppu 巨爵 Tokage 蝎虎 日本
Bolen 布拉万 Pabuk 帕布 Phanfone 巴蓬 Ketsana 凯萨娜 Nock-ten 洛坦 老挝
Chanchu 珍珠 Wutip 蝴蝶 Vongfong 黄蜂 parma 芭玛 Muifa 梅花 中国澳门
Jelawat 杰拉华 Sepat 圣帕 Rusa 鹿莎 Melor 茉莉 Merbok 苗柏 马来西亚
Ewiniar 艾云尼 Fitow 菲持 Sinlaku 森拉克 Nepartak 尼伯特 Nanmadol 南玛都 密克罗尼西亚
Bilis 碧利斯 Danas 丹娜丝 Hagupit 黑格比 Lupit 卢碧 Talas 塔拉斯 菲律宾
Kaemi 格美 Nari 百合 Changmi 蔷薇 Sudal 苏特 Noru 奥鹿 韩国
Prapiroon 派比安 Vipa 韦伯 Megkhla 米克拉 Nida 妮妲 Kularb 玫瑰 泰国
Maria 玛莉亚 Francisco 范斯高 Higos 海高斯 Omais 奥麦斯 Roke 洛克 美国
Saomai 桑美 Lekima 利奇马 Bi 巴威 Conson 康森 Sonca 桑卡 越南
Bopha 宝霞 Krosa 罗莎 Maysak 美莎克 Chanthu 灿都 Nesat 纳沙 柬埔寨
Wukong 悟空 Haiyan 海燕 Haishen 海神 Dianmu 电母 Haitang 海棠 中国
Sonamu 清松 Podul 杨柳 Pongsona 凤仙 Mindulle 蒲公英 Nslgae 尼格 鲜朝
Shanshan 珊珊 Lingling 玲玲 Yanyan 欣欣 Tingting 婷婷 Banyan 榕树 中国香港
Yagi 摩羯 Kajiki 剑鱼 Kujira 鲸鱼 Kompasu 圆规 Washi 天鹰 日本
Xangsane 象神 Faxai 法茜 Chan-bom 灿鸿 Namtheun 南川 Matsa 麦莎 老挝
Bebinca 贝碧嘉 Vamei 画眉 Linfa 莲花 Malou 玛瑙 Sanvu 珊瑚 中国澳门
Rumbia 温比亚 Tapah 塔巴 Nangka 浪卡 Meranti 莫兰蒂 Mawar 玛娃 马来西亚
Soulik 苏力 Mitag 米娜 Soudelor 苏迪罗 Rananim 云娜 Guchol 古超 密克罗尼西亚
Cimaron 西马仑 Hagibis 海贝思 Imbudo 伊布都 Malakas 马勒卡 Talim 泰利 菲律宾
Chebi 飞燕 Noguri 浣熊 Koni 天鹅 Megi 鲇鱼 Nabi 彩蝶 韩国
Utor 尤特 Chataan 查特安 Etau 艾涛 Kodo 库都 Vicente 韦森特 美国
Trami 潭美 Halong 夏浪 Vamco 环高 Songda 桑达 Saola 苏拉 越南
三、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和消亡
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于高温、高湿和其它气象条件适宜的热带洋面。据统计,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热带海洋上都有热带气旋生成。大多数的热带低压并不能发展为热带风暴,也只有一定数量的热带风暴能发展到台风强度,台风之间的强度差异也很大,有的强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35米/秒,但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超过50米/秒的台风也不鲜见。
世界每年平均有80-100个台风(我们这里将其它地区的热带气旋也称为台风)发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经统计发现,西太平洋台风发生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1) 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这一带是西北太平洋上台风发生最多的地区,全年几乎都会有台风发生。l一6月主要发生在北纬15度以南的菲律宾萨马岛和棉兰老岛以东的附近海面,6月以后这个发生区则向北伸展,7-8月出现在菲律宾吕宋岛到琉球群岛附近海面,9月又向南移到吕宋岛以东附近海面,10-12月又移到菲律宾以东的北纬15度以南的海面上。(2)关岛以东的马里亚纳群岛附近。7-10月在群岛四周海面均有台风生成,5月以前很少有台风,6月和11-12月主要发生在群岛以南附近海面上。(3)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上(台风多集中在该群岛的西北部和北部)。这里以10月发生台风最为频繁,1-6月很少有台风生成。(4)我国南海的中北部海面。这里以6-9月发生台风的机会最多,1-4月则很少有台风发生,5月逐渐增多,10-12月又减少,但多发生在北纬15度以南的北部海面上。
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十分复杂,从来没有两条完全相同的热带气旋路径,不过归纳起来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大致可分为七类:Ⅰ类为远海转向,Ⅱ类为低纬转向, Ⅲ类为近海北上,Ⅳ类为登陆华东,Ⅴ类为西行进入南海,Ⅵ类为登陆华南,Ⅶ类为倒抛物线热带气旋路径。
四、台风对人类的影响
台风是威胁人类生存的10大自然灾害之一。据专家统计,在10种自然灾害中台风是造成死亡人数之冠。尤其在亚洲和中国,台风的灾害更为严重。据统计,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单纯因台风造成灾害的经济损失达246亿,平均每年死亡人数高达570人。9503号强台风深入河南竟造成数万人丧生。亚洲死于台风人数最多的还不是中国,菲律宾年平均死亡人数高达813人。20世纪90年代全球最为严重的台风灾害还不在中国和菲律宾,而是1991年4月29日发生在孟加拉国沿岸地势低洼的脆弱(Vulnerable)地带,一个孟加拉湾风暴竟使13万9千人死于旦夕之间。这一地区更为严重的台风灾害是发生在10年11月11—13日,狂风暴潮突然之间竟夺走了30万人的生命。当然台风也不是一无是处,台风的活动对于解除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盛夏伏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台风的名字是根据什么取得
以下时间以UTC+8计算
台湾
当地发布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海上陆上台风警报
7月3日下午2时45分,中央气象局发布海上台风警报。下午8时30分,中央气象局发布陆上台风警报。
7月5日下午5时10分,中央气象局解除陆上台风警报。下午11时10分,中央气象局解除海上台风警报。
灾情
多处铁、公路受损交通中断。有1人死亡。农林渔牧损失近1亿元。
香港
当地发布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八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 /八号西北烈风或暴风信号 /八号西南烈风或暴风信号
7月2日尤特增强为一热带风暴,整个系统的半径亦扩大至2000公里左右;其外观亦在当时最为壮观,其环流之大,力逼19年之最强台风泰培。
7月3日清晨,尤特巨型之尺度和副热带高压脊互相影响,为加强了哈德莱环流而使副高增强。尤特受旺盛东风引导,开始转向西北偏西移动,移速加快至38公里之高。同时,尤特之北部环流开始受高层反气旋带来的不佳辐散影响而减弱,反之,南半圆环流越来越强;整体系统的配置亦开始变得不均。不过,当日中午尤特还是增强成一股强热带风暴。
7月4日,尤特穿越吕宋海峡;朝向南海北部,但尤特广阔环流已令西部地区受清劲西北风影响,流浮山中午时最高十分钟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40公里。当尤特进入本港800公里警戒线时,香港天文台在17时45分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当时尤特位于香港东南偏东约790公里,本港当时已开始受其之风场影响,转吹清劲偏北风及有烟霞,当时天文台罕有地在首篇热带气旋警报中便指“明早悬挂三号强风信号的机会甚高。”香港受尤特的下沉气流影响,同时西北风把内陆的干热空气吹至广东沿岸,令7月5日凌晨时份天气酷热,气温高达33度,湿度降至50%以下,并有烟霞。
7月5日,尤特在当日清晨进入南海,它的移动速度在靠近广东沿岸时减慢至每小时25公里。随着尤特逐渐靠近广东沿岸,香港天文台在10时45分改挂三号强风信号,当时尤特位于香港东南偏东约460公里。当日下午天气开始转坏,并有雷雨。而尤特亦受华南地型及辐散转差影响,呈减弱之势;尤特北半圆的环流减弱十分明显,系统的风场及环流直径均呈缩小之势,所以港内风力仍然较弱。由于当日尤特继续移近香港,香港天文台在19时30分改挂八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当时尤特位于香港东南偏东约290公里,由于地型屏蔽和尤特的北半圆的环流不断缩小,香港普遍风势仍没有明显增强,香港进入尤特北半圆的强风圈一再延迟。再在23时40分改挂八号西北烈风或暴风信号,当时尤特位于香港东南偏东约230公里,后西北风才显著增强至强风程度。到日出后,尤特移至香港以东约120公里,西部及离岸海域风力才达到烈风,其中流浮山及天星码头测得之最高每小时平均风速达每小时65及43公里。汲水门大桥测得最高每小时平均风速达每小时68公里。在尤特的影响下,香港天文台于7月6日上午5时21分测得最低瞬时海平面气压为980.6百帕斯卡。
香港天文台在7月6日09时40分改挂八号西南烈风或暴风信号取代八号西北烈风或暴风信号。尤特在该日上午10时左右最接近香港,当时它位于香港北面约80公里。本港普遍地区变得较为当风,风力进一步增强。
尤特远离本港并且进一步减弱为热带风暴,本地风力有迹象逐渐减弱。香港天文台在7月6日13时40分改挂三号强风信号,当时尤特位于香港西北约110公里。因雨势开始变大,香港天文台在12时30分发出了**暴雨警告,在18时发出山泥倾泻警告。此后,尤特并没有显著减弱,而维持着热带风暴强度穿越广西。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西伸影响,加上华中脊场所构成的鞍型场,尤特的涡度得以维持,并表现出风力较内围强的季风低气压特征。尤特南边持续有深层对流发展,并北移为本港继续带来大雨。
7月6日入夜后,当尤特已进入广东内陆及距离香港西北约200公里时,其的强烈雨带影响香港。香港风力再度回升,维多利亚港内风力回升至强风程度,当中的启德站测得最高一小时平均风速为每小时40公里,大部分气象站风力甚至比八号风球悬挂时更高,离岸吹起偏南烈风至暴风,赤蜡角更创下公布风速以来的最高阵风纪录,达122km/h,每小时平均风速也达75km/h的烈风程度。 此外,长洲的最高阵风达118km/h,每小时平均风速也达85km/h的烈风程度,青衣最高阵风也达117km/h,每小时平均风速也达72km/h的烈风程度。至于平均风速最强的则是横栏岛,有88km/h,最高阵风达118km/h。尤特是因为在登陆之后一段时间,其东南侧环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共同作用下,从海上吸入大量水汽令尤特即使深入内陆,香港仍受其狂风暴雨影响。而且尤特环流直径超过2000公里,所以就显示出尤特为何会在登陆后香港大部分气象站测得风力于低空急流影响时比在八号风球悬挂时测得更高风力。
7月7日,尤特移至距离本港400多公里的西北方处时,影响本港的低空急流才开始减弱并进一步远离香港,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在11时20分除下。
在尤特影响香港期间,香港多处地区亦因强风和烈风关系发生棚架倒塌及大树被吹倒,导致一人受伤。一艘油趸在屯门对开海面被大浪打沉,幸而船员获救。货柜码头在七月六日下午被逼关闭,令葵涌附近地区交通出现挤塞。很多渡轮及巴士服务一度暂停,香港国际机场瘫痪近30小时,有超过300班航机受到影响。尤特为本港大部份地区带来约150毫米雨量,大屿山的雨势最大,共测得超过300毫米雨量。大雨引起的水浸报告有25宗。
尤特所带来的大风及低气压,令本港在七月六日受风暴潮(即海平面比正常天文潮汐水位为高)影响,风暴潮加在该日早上的正常涨潮,令尖鼻咀在该早9至10时测得3.6米的海平面高度,鲗鱼涌则为3.4米。后者是自1962年台风温黛袭港以来维港测得的最高海平面高度。根据天文台纪录,自1947年以来,鲗鱼涌共有13次测得超过3米的海平面高度。
风暴潮导致七月六日在大澳及新界西北地区严重水浸,部份村民经济损失惨重。大澳有些主要街道变为河道,水深一度达三米。部份棚屋最低一层完全被淹浸,共有四人被困,需由消防员救出。
流浮山的海鲜批发市场亦被海水淹浸,很多商铺被逼关闭。一艘木船被海潮冲上岸。后海湾沿岸一些村落水深及腰,超过30名村民被困,需由消防员救离。部份村民表示这次水浸是近40至50年来最严重的。
上环一带亦出现海水倒灌,海水由水渠口涌出,倒流返地面,导致部份街道水浸。据报永乐街水深超过半米。海水亦冲上坚尼地城海旁,一名司机被困车内,需消防员救出。
澳门
当地悬挂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八号西北风球 /八号西南风球
七月一日早上,在西北太平洋上(北纬7.1度、东经138.2度)有壹热带低气压形成,并向北 至西北偏北方向移动。 翌日早上八时,在北纬10.6度、东经137.4度的地方,增强为热带风暴,并获命名“尤特”, 编号0104,其中心气压为990 百帕斯卡,接近中心最高风力为每小时75公里,转向西北至西 北偏西方向前进,朝向菲律滨。 七月三日凌晨,在其西北路径上再次加强为强热带风暴(北纬 13.4 度、东经133.6度), 其中心气压为985 百帕斯卡,接近中心最高风力为每小时92公里,继续朝向吕宋及台湾之间 的海域;至下午二时,瞬速地在马尼拉以东约960公里的海面上(北纬15.3度、东经129.5度) 增强为台风,其中心气压降至0 百帕斯卡,接近中心最高风力达每小时121公里。 “尤特”于七月四日横越吕宋以北的巴林坦海峡时持续强劲,中心气压曾低至964 百帕斯卡, 接近中心最高风力强达每小时130公里。 进入中国南海后,继续取道西北至西北偏西,朝向澳门以东的华南沿岸;经过东沙后,于七 月六日凌晨开始略为减弱,并逐渐逼近珠江三角洲。 七月六日早上八时,在澳门以东约180公里的广东沿岸海域(北纬22.2度、东经115.3度)减 弱为强热带风暴;约于早上九时三十分,在香港与汕尾之间登陆;至正午十二时,在澳门 以北约90公里的广东省内(北纬22.9度、东经 113.7度)再次减弱为热带风暴,并开始远离 澳门。 “尤特”于七月七日在中国内陆再次减弱为热带低气压;至七月八日傍晚完全消亡。
台风,即typhoon ,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 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 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 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 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 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 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 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
一、台风定义、特性及等级划分
说起台风,应先从气旋说起。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涡旋。在北半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则相反。在气压场上,气旋又称为低气压(简称低压)。所以气旋和低压只是同一系统的两个不同名称。我们将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天气系统称为热带气旋。据统计,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热带海洋上都有热带气旋生成。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差异很大。1989年以前,我国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称为强台风。自1989年起,我国也用了国际分类标准,即: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8级 时称为热带低压,8和9级风力的称为热带风暴,10和11级风力的为强热带风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才称为台风或飓风。由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热带气旋是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总称。但由于热带低压破坏力不强等原因习惯上所指的热带气旋一般不包括热带低压。
热带风暴、台风近似圆形,直径一般为 600 ~1000公里,最大的>2000公里,最小的<100公里,近中心的风速愈大,中心的气压愈低,则热带风暴、台风就愈强。袭击我国的热带风暴、台风常发生在5~11月,以7~9月为最多。典型的热带风暴、台风的结构是由眼、眼壁和螺旋雨带三部分组成。其眼多为圆形,一般有 5~50公里,眼区的气流下沉,风小碧空;而眼壁是由数十公里宽的云墙组成,气流强烈的上升,是天气最恶劣的地区,并出现最大风速和暴雨及暴雨以上大降水天气;螺旋雨带内的气流对流旺盛,是宽约几十到几百公里,长达数千公里的降水系统,常带来降水和大风天气。
不同的国家对热带气旋有不同的称谓,中国和东亚地区称为台风,大西洋地区称为飓风,印度洋地区称为热带风暴,澳大利亚地区称为"Willie"风。
二、热带气旋的编号及命名
为了区分热带气旋,有必要给它们单独取个名字。最早是根据热带气旋的位置(主要是热带气旋中心所处的经纬度)来区分热带气旋,这种办法相当麻烦,往往难如人意。直到19世纪初叶,一些讲西班牙语的加勒比海岛屿根据飓风登陆的圣历时间命名飓风。例如,侵袭波多黎各的三个飓风:1825年7月26日的圣大安娜,1876年和1928年9月13日的圣费里佩。据报道,19世纪末,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用他讨厌的政客的名字为热带气旋命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人首先确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为字头的四组少女名称给大西洋热带气旋(飓风)命名。每组均按字母顺序排列次序。如第一组:Anna (安娜),B1anche(布兰奇),Camil.te(卡米尔)等,直到wcnda(温达);第二组:A1nla(阿尔玛),Becl(J/(贝基),Cella(西利亚)等,直到wilna(威尔纳);第三组,第四组也按A至w起名。当飞机侦察到台风时,即按出现的先后给予定名,第一个即命名为人Anna,第二个即命名为B1anche……等。当第一组名称用完,又从第二组A为首的第一个名称接上使用。第二年的第一个台风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后一个台风名字后面的,循环使用下去。一年中任何一个区域出现的台风不可能超过这四个组名字的总数目。就以世界上台风发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来说,一年最多也不超过50个。所以在同一年里,每个区域不可能出现重复的名称。当然,在不同的年份里台风的名字会重复出现。因此,在台风名字的前面。一定要标明年份,以示区别。20世纪70年代末,应美国女权运动组织的要求,扩充了命名表,改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命名。在口语和书面交流中,特别在警报中,人们逐渐接受了使用命名表的优点。名字应当简短、通俗、易记,便于向热带气旋威胁区的千百万群众传递信息,以避免同一地区同时面临一个以上热带气旋影响时出现混乱状况。这种做法不久便在西半球被广泛用。所有热带气旋易发区都已使用命名系统。
70年代末以后,在世界气象组织各区域热带气旋委员会协调下,热带气旋的命名走向国际化。在大多数区域,热带气旋命名表(通常是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由该区域的热带气旋委员会制定,热带气旋委员会更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和协调本地区的热带气旋减灾行动。各区域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通常由指定的气象中心负责按字母顺序依次为热带气旋命名。有的地区命名表循环使用,有的地区时常制定新的命名表,还有的地区命名表用完后再从头开始使用。如果某个热带气旋声名狼藉,比如造成了严重伤亡或带来巨大财产损失,则将该热带气旋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剔除,代之以同性别的另一个名字,并且第一个字母要相同。有的区域用4位数字来命名热带气旋,前2位数字为年份,后2位数字为热带气旋在当年的的顺序号,有的还加上地理指示码,例如:1991年孟加拉湾的第1个热带风暴命名为 9109(为英语孟加拉湾的缩写,Bay of Bengal)。而1990年的第25个台风则命名为9025。有些国家制定了供本国使用的命名表,比如:美国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和中北太平洋命名表,菲律宾也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表。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使用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也常被该区域其它国家纳。
台风委员会的成员大部分来自受台风影响的国家及地区。多年以来,台风委员会有一个为台风编号的制度,即由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台风中心负责对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进行编号。根据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的决议,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该方法将用于台风委员会成员向国际社会发布的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台风委员会仍将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
我国一直用热带气旋编号办法,对发生在经度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的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到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按其生成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如9608号热带风暴即是1996年在上述海域生成的第8个热带气旋,当它发展成为强热带风暴时,就称为9608号强热带风暴,继续发展成为台风时,就称为9608号台风。当然,当它又衰减成热带风暴时,它又称为9608号热带风暴了。当热带气旋衰减为热带低压或变性为温带气旋时,则停止对其编号。
19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0届会议决定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用具有亚洲风格名字的建议展开研究,并指派台风研究协调小组(TRCG)研究执行的细节。经过一年的努力,TRCG提出了关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的建议。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经过热烈讨论,同意TRCG提出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方案,决定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从2000年1月1日开始执行。
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名字的选择按照台风委员会制订的命名原则(每个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提供(各提供10个),选取的名字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一票否决)。各成员可以根据发音或意义将命名表翻译成当地语言。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将使用热带气旋名字。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将用于通过国际媒体以及向国际航空和航海界发布的预报、警报和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这将有助于人们对逐渐接近的热带气旋提高警觉,增加警报的效用。台风委员会仍将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
台风命名的业务程序(1)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东京台风中心负责按照台风委员会确定的命名表在给达到热带风暴及其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编号的同时命名,按热带气旋命名、编号(加括号)的次序排列。国际民航组织(ICAO)带气旋咨询中心以及中国和日本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GMDSS)Ⅺ海区气象广播发布的公报也用相同的命名和编号。(2)热带气旋名字按预先确定的次序依次命名。热带气旋在其整个生命史中保持名字不变。为避免混乱,对通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东京台风中心只给编号不给新命名,即:维持原有命名不变。负责给北太平洋中部热带气旋命名的美国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也同意对从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热带气旋维持东京台风中心的命名。(3)台风委员有成员在向国际社会(包括媒体、航空、航海)发布警报公报时都将使用东京台风中心分配的命名和编号。(4)对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热带气旋,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删去(永久命名),也可以因为其它原因申请删除名字。每年的台风委员会届会将审议台风命名表。以下是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
(自2000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 第四列 第五列 名字来源
英文名 中文名 英文名 中文名 英文名 中文名 英文名 中文名 英文名 中文名
Damey 达维 Kong-rey 康妮 Nakri 娜基莉 Krovanh 科罗旺 Sarika 莎莉嘉 柬埔寨
Longwang 龙王 Yutu Fengshen 风神 Dujuan 杜鹃 Haima 海马 中国
Kirogi 鸿雁 Toraji 桃芝 Kalmaegi 海鸥 Maemi 鸣蝉 Meari 米雷 朝鲜
Kai-tak 启德 Man-yi 万宜 Fung-ong 凤凰 Choi-wan 彩云 Ma-on 马鞍 中国香港
Tembin 天秤 Usagi 天兔 Kammuri 北冕 Koppu 巨爵 Tokage 蝎虎 日本
Bolen 布拉万 Pabuk 帕布 Phanfone 巴蓬 Ketsana 凯萨娜 Nock-ten 洛坦 老挝
Chanchu 珍珠 Wutip 蝴蝶 Vongfong 黄蜂 parma 芭玛 Muifa 梅花 中国澳门
Jelawat 杰拉华 Sepat 圣帕 Rusa 鹿莎 Melor 茉莉 Merbok 苗柏 马来西亚
Ewiniar 艾云尼 Fitow 菲持 Sinlaku 森拉克 Nepartak 尼伯特 Nanmadol 南玛都 密克罗尼西亚
Bilis 碧利斯 Danas 丹娜丝 Hagupit 黑格比 Lupit 卢碧 Talas 塔拉斯 菲律宾
Kaemi 格美 Nari 百合 Changmi 蔷薇 Sudal 苏特 Noru 奥鹿 韩国
Prapiroon 派比安 Vipa 韦伯 Megkhla 米克拉 Nida 妮妲 Kularb 玫瑰 泰国
Maria 玛莉亚 Francisco 范斯高 Higos 海高斯 Omais 奥麦斯 Roke 洛克 美国
Saomai 桑美 Lekima 利奇马 Bi 巴威 Conson 康森 Sonca 桑卡 越南
Bopha 宝霞 Krosa 罗莎 Maysak 美莎克 Chanthu 灿都 Nesat 纳沙 柬埔寨
Wukong 悟空 Haiyan 海燕 Haishen 海神 Dianmu 电母 Haitang 海棠 中国
Sonamu 清松 Podul 杨柳 Pongsona 凤仙 Mindulle 蒲公英 Nslgae 尼格 鲜朝
Shanshan 珊珊 Lingling 玲玲 Yanyan 欣欣 Tingting 婷婷 Banyan 榕树 中国香港
Yagi 摩羯 Kajiki 剑鱼 Kujira 鲸鱼 Kompasu 圆规 Washi 天鹰 日本
Xangsane 象神 Faxai 法茜 Chan-bom 灿鸿 Namtheun 南川 Matsa 麦莎 老挝
Bebinca 贝碧嘉 Vamei 画眉 Linfa 莲花 Malou 玛瑙 Sanvu 珊瑚 中国澳门
Rumbia 温比亚 Tapah 塔巴 Nangka 浪卡 Meranti 莫兰蒂 Mawar 玛娃 马来西亚
Soulik 苏力 Mitag 米娜 Soudelor 苏迪罗 Rananim 云娜 Guchol 古超 密克罗尼西亚
Cimaron 西马仑 Hagibis 海贝思 Imbudo 伊布都 Malakas 马勒卡 Talim 泰利 菲律宾
Chebi 飞燕 Noguri 浣熊 Koni 天鹅 Megi 鲇鱼 Nabi 彩蝶 韩国
Utor 尤特 Chataan 查特安 Etau 艾涛 Kodo 库都 Vicente 韦森特 美国
Trami 潭美 Halong 夏浪 Vamco 环高 Songda 桑达 Saola 苏拉 越南
三、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和消亡
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于高温、高湿和其它气象条件适宜的热带洋面。据统计,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热带海洋上都有热带气旋生成。大多数的热带低压并不能发展为热带风暴,也只有一定数量的热带风暴能发展到台风强度,台风之间的强度差异也很大,有的强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35米/秒,但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超过50米/秒的台风也不鲜见。
世界每年平均有80-100个台风(我们这里将其它地区的热带气旋也称为台风)发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经统计发现,西太平洋台风发生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1) 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这一带是西北太平洋上台风发生最多的地区,全年几乎都会有台风发生。l一6月主要发生在北纬15度以南的菲律宾萨马岛和棉兰老岛以东的附近海面,6月以后这个发生区则向北伸展,7-8月出现在菲律宾吕宋岛到琉球群岛附近海面,9月又向南移到吕宋岛以东附近海面,10-12月又移到菲律宾以东的北纬15度以南的海面上。(2)关岛以东的马里亚纳群岛附近。7-10月在群岛四周海面均有台风生成,5月以前很少有台风,6月和11-12月主要发生在群岛以南附近海面上。(3)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上(台风多集中在该群岛的西北部和北部)。这里以10月发生台风最为频繁,1-6月很少有台风生成。(4)我国南海的中北部海面。这里以6-9月发生台风的机会最多,1-4月则很少有台风发生,5月逐渐增多,10-12月又减少,但多发生在北纬15度以南的北部海面上。
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十分复杂,从来没有两条完全相同的热带气旋路径,不过归纳起来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大致可分为七类:Ⅰ类为远海转向,Ⅱ类为低纬转向, Ⅲ类为近海北上,Ⅳ类为登陆华东,Ⅴ类为西行进入南海,Ⅵ类为登陆华南,Ⅶ类为倒抛物线热带气旋路径。
四、台风对人类的影响
台风是威胁人类生存的10大自然灾害之一。据专家统计,在10种自然灾害中台风是造成死亡人数之冠。尤其在亚洲和中国,台风的灾害更为严重。据统计,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单纯因台风造成灾害的经济损失达246亿,平均每年死亡人数高达570人。9503号强台风深入河南竟造成数万人丧生。亚洲死于台风人数最多的还不是中国,菲律宾年平均死亡人数高达813人。20世纪90年代全球最为严重的台风灾害还不在中国和菲律宾,而是1991年4月29日发生在孟加拉国沿岸地势低洼的脆弱(Vulnerable)地带,一个孟加拉湾风暴竟使13万9千人死于旦夕之间。这一地区更为严重的台风灾害是发生在10年11月11—13日,狂风暴潮突然之间竟夺走了30万人的生命。当然台风也不是一无是处,台风的活动对于解除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盛夏伏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