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南的定义是什么?

2.冻雨是怎么形成的?

3.全国各省地理方向位置求解

4.高分求建国后治理淮河的故事资料

5.我心中的气象800字~紧急求解答

淮北天气预报30天_淮北天气预报30天预报

惊蛰有什么特殊含义

 惊蛰有什么特殊含义,惊蛰,旧称"启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民俗说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感兴趣的来看看惊蛰有什么特殊含义。

惊蛰有什么特殊含义1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惊蛰这个节气有什么特征

 “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 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常年节气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6~7℃,淮河以南地区为7~8℃,比"惊蛰"节气升高3℃或以上。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5℃以上,而气温稳定升至5℃,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它预示着树木开始发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始播种。常年节气平均降雨量淮北地区为15~20毫米,淮河以南地区为20~40毫米。

  惊蛰习俗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惊蛰这一天,一些地区要吃炒豆。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惊蛰有什么特殊含义2

  惊蛰是什么意思

 指经过冬眠被春雷惊醒的虫豸。《文选·左思<魏都赋>》:“抑若春霆发响,而惊蛰飞竞;潜龙浮景,而幽泉高镜。” 李善 注引《吕氏春秋》:“闻春始雷,则蛰虫动矣。”[惊蛰节气吃什么]

  惊蛰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3月5,6或7日。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唐 韦应物 《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宋 苏辙 《游景仁东园》诗:“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解放日报》1980.3.7:“农谚说:‘惊蛰麦直’,‘惊蛰,蛇虫百脚开食’,节气到了惊蛰,大地回暖,三麦拔节,毛桃爆芽,杂草返青,百虫苏醒开食,开始有雷声和蛙鸣。”

  惊蛰象征着什么

 天气回暖,春雷始鸣

惊蛰有什么特殊含义3

  惊蛰的特殊意思

 “蛰”字,繁体字为“蛰”,《说文解字》解释为“臧也。凡虫之伏为蛰。”“惊蛰”的意思就是惊醒蛰居的昆虫。

 在公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蛰虫惊而出走,所以将这一节气命名为“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江南的定义是什么?

安徽最近天气不怎么好,暴雪来临导致很多列车停运,航班取消,该有很多的高速公路都已经封闭了,所以小伙伴们,你们去安徽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下面是相关的部分信息。

1月8日晚,安徽普降大雪,受降雪及路面积雪影响,1月9日六安市客运南站对部分班次进行调整。

1.金寨、天堂寨、斑竹园、古碑班线暂时停班;

2.9:30屯溪、10:30青岛、13:20滁州、13:30岳西、13:40潜山停班。

3.合肥班线的最后一班发班时间暂定为下午16:30。

关闭景区

截止1月9日上午10时,共关闭景区18家,其中金安区3家(大别山石窟景区、大别山风情谷景区、皖西大裂谷景区),裕安区3家(九公寨景区、龙井沟景区、虎头潭景区),霍山县4家(铜锣寨景区、白马尖景区、龙井峡景区、别山湖景区),金寨县5家(天堂寨景区、燕子河大峡谷景区、马鬃岭景区、龙津溪地景区、响洪甸水库景区)、舒城县3家(万佛湖景区、万佛山景区、飞霞公园)。同时,东石笋景区道路水毁重新规划,佛子岭大坝维修,都仍在关停状态;临淮岗景区、霍邱县烈士陵园等开放型景区已做好安全预警提示工作,大别山石窟玻璃吊桥、白云峡瀑布玻璃吊桥、佛子岭游船公司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和水上旅游项目已全面暂停对外开放。霍山县各旅行社暂停地接,目前,全市无游客因暴雪天气滞留情况发生。

在雨雪等灾害天气来临期间,关注气象、道路和景区开放情况,选择好出行时机,避开雨雪天气和危险积冰路段。如果在旅游期间遭遇极端天气,请务必保持冷静,及时与旅行社、景区、旅游或公安部门联系,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和安排,做到有序疏散。

停课通知

各直属学校:

根据天气预报,明天我县是阴雨天气,部分地区有降雪,气温较低。从各校反映的情况看,全县各地特别是山区,学生上下学道路积雪较深,路面结冰湿滑,车辆交通及走读学生上下学仍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综合全县情况,经研究,10号全县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走读生继续停课一天。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各校要通过电话、校讯通和家长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尽快通知到每一个走读生学生家长,并且要求班主任要与每一个学生家长确认、对接。

2、住校生继续在校学习和生活,除特殊情况,不得请假外出。学校要安排好住校生在校学习、生活,禁止户外活动。幼儿园校车一律停运。

3、学校要加强值班巡查,落实应急预案,进一步安排好校园内电路、水路及校舍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全体教师必须在校在岗,加强考勤,继续做好除雪保绿工作。加强师生安全教育管理。

4、因雨雪天气耽误的课时,待天气好转后,由县教育局统一调整安排。

5、各校要在明天(10号)上午10:00时前,在工作群上简单报告当地雪情以及学校工作安排、安全保障落实情况。

封闭高速

芜合高速:巢湖入口封闭。

连霍高速:(全线入口)萧县东、萧县南、张庄寨入口封闭。皖豫、皖苏出入口封闭。

宿登高速:(全线入口)淮北南、濉溪、铁佛、亳州北入口封闭,淮永主线、亳永主线、亳鹿主线出入口封闭。亳鹿主线往宿州方向车辆从亳州北出口分流,亳永主线往登封方向车辆从亳州北出口分流。宿州往永城方向车辆从淮北南站分流下道。

泗宿高速:(全线入口)宿州北、宿州东、灵璧、泗县入口封闭。皖苏泗县出入口封闭。

界阜蚌高速:蒙城、利辛东、利辛、利辛西、太和入口封闭,蚌埠往界首方向的车辆从刘小集枢纽分流,界首往河南方向车辆从光武道口分流,河南往安徽入省车辆从光武道口分流。常胜沟大桥封闭,河南往安徽方向车辆禁止入省。

合徐高速:蚌埠、蚌埠西、鲍集、淮北、宿州、宿州南入口封闭。合肥往徐州方向的车辆从蚌埠分流。禹会服务区双向出口封闭。合肥往徐州方向的车辆由淮北收费站出口分流。

安徽多地积雪严重省内多条高速临时封闭

高速收费站临时管制

济广高速:阜阳东、袁寨、南照入口封闭。

滁新高速:滁州西、藕塘、定远南、淮南、淮南西、毛集、颍淮大道、阜南、临泉入口封闭。新蔡往合肥方向车辆从临泉出口分流。

蚌合高速:淮南东入口封闭。

济祁高速:砀山、砀山北、涡阳北、涡阳东入口封闭。砀永主线出入口封闭。永城往合肥方向车辆从涡阳北出口分流。合肥往永城方向车辆从涡阳东分流。

徐明高速:渔沟、泗县西、五河西入口封闭。

天潜高速:滁州东、含山南入口封闭。合肥往马鞍山方向车辆从含山南出口分流。

济祁高速:凤台、凤台北、寿县、安丰、安丰塘入口封闭。合肥往利辛方向车辆从凤台分流。

常合高速:郑蒲港入口封闭,溧水往合肥方向的车辆从郑蒲港出口分流。

停运列车+取消航班

9日部分列车停运。计划停运部分列车车次包括D5497、G7162/59、G7164/5、G7564/5、G7374/1、D5495、G266、G145、G122、G267、G246/7、G248/5、G7413、G7414、G7151、G7160/1、G7234/1、G7222/3、G7410/1、G7412/09、G7578/5、G7630、G7694/1、G7692/3、G7684/1、G7682/3、D5651、D5654、D3056/7、D3058/5、D3022/3、D3024/1、T7788、T7787、K8585、K8586、K8425、K8426、K8415、K8416、K8553、K8554。

记者从铁路南京站获知,截至9日中午12时,因受江淮部分地区暴雪天气影响,当日南京南站停运列车20趟(主要是六安、合肥、汉口方向),合宁(合武)线限速运行,武汉、合肥方向的部分列车晚点40分钟左右。南京站列车全部正常运行。

航空方面,据东航江苏公司最新消息,因受降雪影响,东航取消了9日10时以后的14个航班,分别是MU5791/5792(昆明—南京—昆明);MU9679/9680(兰州—南京—兰州);MU2833/2834(南京—遵义—南京);MU2836/2926(南京—重庆—南京);MU2714/2704(南京—太原—南京);MU2763/2764(南京—沈阳—南京);MU2885/2886(南京—西安—南京)。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当日发布航班延误**预警提示,预计当天上午8时至晚20时机场保障能力下降30%左右。

冻雨是怎么形成的?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早期出现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那时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区。《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长江以南一带。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立江南道,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后来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南成为江东地区的专称。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

唐代以后,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非今日扬州市)。

唐代时设立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宋代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南京一带)。

1645年清廷于此设立江南省,1667年分为江苏省、安徽省。但江南省不仅包括部分江南地区,还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区(淮北、苏北)。

清代设两江总督署,辖江苏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两江即含江南省(今苏皖沪三地)、江西省。

现代江南的定义,大概分大江南和小江南两种。

大江南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苏南、浙江、安徽长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长江以南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大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均位于小江南以外的大江南地带。

小江南大致指苏南和浙北以及部分皖南地区。这个概念大概从东晋南北朝开始,到明清时期成型,后又有变化。小江南核心地带,就是太湖流域的苏南、浙北地区,包括传统的江南六府,即: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杭州府。

而并非长江流域却多被认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等城市。长江下游以北某些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有时候也被看作是文化意义上的江南的一部分。

从字面来理解,地理上的江南即指长江以南,也就是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这大概包括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太湖水系三个大组成部分。

气象方面看来,梅雨是江南地区的特征气候。除了最有特征的梅雨外,春雨、伏旱、冬季的阴沉细雨和阴冷,都是江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这个范围不仅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还包括了长江以北到淮河以南的大片江北地区。形容这些气候特征的古代诗词比比皆是,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地理概念里还有“江南丘陵”的说法。江南丘陵是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天目山以西、贵州高原以东的低山丘陵的总称。大致处于湖南中、东部地区,江西大部地区以及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地区。

而李伯重认为“江南”必须在地理上具有完整性,即一个“自然与生态条件”相对统一的地域(此是依据施坚雅与斯波义信的理论),且最好还是属于同一水系,使其内部各地紧密联系。

由这样的标准来观察,明清时期的江南范围应是今天的苏南浙北,即明清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等八府,以及太仓州,这个范围大致上与长江三角洲相若。这个区域东临大海、北濒长江、南面为杭州湾与钱塘江、西面是皖浙山地,构成一个天然的界限,且皆属于太湖流域。

李伯重将江南界定为八府一州,另外有一些学者采用较宽松的定义,将南边的绍兴、宁波(甬),以及北边扬州的泰州、通州,甚是整个扬州包纳进去。

全国各省地理方向位置求解

冻雨是在冬天下雪的时候雪花从高空往下落的时候在中间有一个气层相对比较暖,比如2000至3000米,那个中间的暖层温度大概在1-4度之间,在这个温度中雪花下来以后经过这个气层雪花就化成水滴了,水滴再往下降,降到近地面的时候近地面温度在零度以下,这时候水滴降到地面上或者地面附着物上的时候就马上冻结了,但是不是冻成冰,而是把水冻成相当一层冰盖似的,这就叫冻雨,一般这种冻雨对电线的影响比较大,冻雨严重的时候会使电线直径增加两、三厘米左右,电线超过了它的负荷以后就会把电线压断,在地面上就会影响交通,使人和车辆行走都非常困难。2008年1月8日早上贵州省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冻雨现象。

高分求建国后治理淮河的故事资料

华东或华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中国地理大区之一。

行政上的“华东六省一市”指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中国一般也把台湾省列入华东地区。

华南是中国的一个地理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华南”

广义的华南即“中国南方”,地理上指指秦岭-淮河线以南中国的广大区域。这种区分包括气候、经济生产、交通、文化等来区分,南方属於副热带季风气候以及热带季风气候,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古时以水路为主要的运输方式。

[编辑] 狭义之“华南”

侠义的华南则特指“岭南”, 指“五岭以南”,这一“华南”的概念包括现江西省,湖南省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州县。 不过由于现代行政区划的关系,狭义的“华南”通常只指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海南省。

其他与“华南”相近或相似的地理概念

中南

中南这一地理概念较少见于传统称谓, 是近代以后逐渐使用的。 通常包括现今之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海南省。 今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前身为中南军区,辖区即包括上述省区,后将河南省划归济南军区管辖。

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交通图册,通常将河南省的公路网和两湖,两广,海南统一划入“中南地区”。

江南

江南广义上亦曾指广大南方地区, 但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收窄为“江东之地”, 即今日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地区,江西省东北部和浙江省钱塘江以北地区。

粤和越

“粤”通“越”,古指百越之地, 范围也曾经包括自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但是随着江南地区的逐渐汉化,其含义范围也逐渐在收窄, 唐宋以后“粤”“越”两字含义已经分开。 “越”指钱塘江以南的“越地”(相反钱塘江北称“三吴”),江南地区也可称为“吴越”。

而“粤”则特指当时汉化程度还比较低的岭南地区(两广,海南)。 至明清时代,“粤”仍泛指两广,如徐霞客之游记即将广东称为粤东,广西为粤西。南明位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自称“就藩于粤西烟瘴之地”(顾诚《南明史》),而太平天国运动则“起于粤西”。

清末之后,“粤”之含义收窄为特指“广东省”,现代提到“粤”,则一般不会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计算在内。

华北、华北地区广义北方指秦岭-淮河线以北中国的广大区域。为中国政治地理大区,指位于中国北部的区域。现时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计5个省级行政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即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等四盟(市),一般上把整个内蒙古都列入华北地区。

华中或华中地区,中国传统的地理大区,或称“中部地区”。

1949年后,现华中地区可指:

华中四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

华中三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江西省被视为华东地区。

华中地区常与华南地区合称中南地区。

现时属于中国经济地理上第二阶梯的中部经济区。

江南,字面义为江之南面。“江”在汉语中有特指大江,即长江。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区域大致为长江下游南岸的地区。

历史上的江南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长江以南一带。

唐朝设立江南道,后来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南成为江东地区的专称。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

唐朝以前,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唐朝时设立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宋朝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南京一带)。

清初1645年设立江南省,1667年分为江苏省、安徽省。但江南省不仅包括部分江南地区,还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区(淮北、苏北)。

唐太宗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在古代分为江南之东和江南之西。唐宋设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涵盖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南部,本为广义的江南组成。后以狭义的江南的概念,将江南西道演化为今江西省;而江东地区则以南京市为中心,主要包括苏、浙、皖部分地区。清代设两江总督署,辖江苏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两江即含江东、江西。

现代的江南

现代江南的定义,大概分大江南和小江南两种,即广义的江南和狭义的江南。

广义的江南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苏南、浙江、安徽长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长江以南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均位于小江南以外的大江南地带。

狭义的江南大致指苏南和浙北地区,但具体范围并不很明确。这个概念大概从唐末开始,到明清时期成型。最明确的江南核心地带,大致只包括太湖周边的几个城市,如苏州、杭州、无锡、常州等。南京也在江南核心地带,但由于南京的语言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成为江淮官话(江北话),吴语区对南京的江南认可度并不高。上海的行政历史比较短,但由于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在现代概念中也基本被纳入小江南范围。

而并非长江流域却多被认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等城市。长江下游以北某些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有时候也被看作是文化意义上的江南的一部分。同样由于江北话的缘故,狭义江南也并非一直包括扬州和镇江。

由于不仅是狭义的江南,广义的江南地区也经常在历史文学描述中出现而且赞美,如江南三大名楼都有诗人的著名题词《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因此并不能确定狭义的江南地区的定义具体是何时形成的,只能证明是在唐末开始逐渐演变发展的。

地理上的江南

从字面来理解,地理上的江南即指长江以南,也就是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这大概包括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太湖水系三个大组成部分。

气象方面看来,梅雨是江南地区的特征气候。除了最有特征的梅雨外,春雨、伏旱、冬季的阴沉细雨和阴冷,都是江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这个范围不仅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还包括了长江以北到淮河以南的大片江北地区。形容这些气候特征的古代诗词比比皆是,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地理概念里还有“江南丘陵”的说法。江南丘陵是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天目山以西、贵州高原以东的低山丘陵的总称。大致处于湖南中、东部地区,江西大部地区以及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地区。

我心中的气象800字~紧急求解答

摘要:淮河流域是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是典型的孕灾环境地带;人口密集、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历史上洪涝与干旱交替,具有多灾性。建国以来,虽经多年整治,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自然条件也在演进变化。现状中行蓄(滞)洪与人民生产、生活交织在一起,灾与利皆源于水。面对这些变化,21世纪治淮规划应在历年治理原则基础上加以新的调整。

关键词:21世纪 淮河流域 治理规划 对策思路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全面治理的第一条大河。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1950年10月14日中央政务院又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91年淮河发生洪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提出“蓄泄兼筹,近期以泄为主”的治水方略。经过5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山丘区水土保持、水库、堤防、河道、控制枢纽、行蓄(滞)洪区、调蓄湖泊、水文水情预测报、洪水调度、防汛通信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防洪体系,改变了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悲惨状况。初步分析,累计减免洪涝造成的灾害面积2×107ha以上,经济效益达2000余亿元,为总投入的6倍多。治淮成绩虽然巨大,但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标准仍然不高,难以防御建国以来的最大洪水;淮河干流在防御10~20年一遇的常遇洪水时也要以牺牲行蓄洪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为代价。干旱较为频繁,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趋势更加明显。因此,淮河的治理任务是艰巨的、长期的和复杂的。

1 基本情况

淮河水系原本完善,独流入海,水流畅通。12世纪以后,由于黄河南泛夺淮近700年之久,使颖河以东的干流淤塞破坏,排水能力显著下降,洪涝旱灾十分频繁,且长期得不到系统治理。

1.1 自然特征

淮河流域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东临黄海。现状以废黄洪为界,分为淮河与沂沐泗两大水系,总面积27万km2,其中淮河水系19万km2。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至江苏扬州的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km,总落差196m,平均比降为万分之二,淮源至豫皖两省交界的洪河口为上游,面积3万km2,长360km,比降万分之五。从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的三河闸为中游,面积约16万km2,长490km,比降为百分之零点三,洪泽湖以下为下游,长150km,比降为万分之零点四。

沂沭泗水系是沂河、沭河和泗河水系的总称,均发源于山东沂蒙山区,流域面积8万km2。

淮河流域是我国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和典型的孕灾环境地带。流域跨豫、鄂、皖、苏、鲁5省39市(地区)176个县(市),现有人口1.6亿人(1997年统计数),平均密度600人/km2,(平原达700人/km2以上),是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耕地1.22×107ha,约为全国的八分之一,耕地率为鞘44.6%,是全国的4.5倍,居各流域之首。1997年粮食产量850亿kg,占全国产量的六分之一;煤炭探明储量700亿t,占全国的八分之一;现有火电装机2000万kw,京沪、京广、京九、陇海等7条铁路通过流域腹部。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棉生产基地。

淮河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区,多年平均降雨880mm,时空分布极不均匀,6~9月份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60%~80%。丰水年的雨量为枯水年的5倍之多。

1.2 洪水和灾害

据史志记载,建国前400年间曾发生过特大洪水9次;10年左右就发生一次中等洪水。建国后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是1954年,沂沭泗水系为1957年和1974年,1968、1975年为淮河干流上游和洪汝河、沙颖河特大洪水。1991年属淮河流域的较大洪水。

淮河洪水造成的灾情都很惨重。1593年7月下旬的特大暴雨,雨若倾盆,致使鱼游城关,舟行树梢,“方数千里,滔天大水,庐舍禾稼,荡然无遗,浮尸遍野”。1931年运河堤溃决,从淮阴至扬州,纵横三四百里,一片汪洋。洪水所及,荡然无存。受灾5.13×106ha,灾民近2000万人,死亡10.9万人。1954年洪水,受灾面积4.31×106ha,死亡2000多人。1957年沂沭泗洪水成灾面积达2.00×106ha,倒房300万间,1200多人死亡。1975年洪汝河、沙颍河洪水为历史罕见,造成我国第一次2座大型水库垮坝,生命财产损失惨重。1991年淮河洪水,受灾耕地5.52×106ha,倒房196万间,受灾人口540多万,损失粮食66亿kg,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元。公路被淹、工厂停产、铁路几度中断。

淮河流域干旱成灾与洪涝灾害相近。据统计80年间,全流域旱灾的面积在1.33×105ha以上的大旱年有20多年。1989年流域四省旱灾成灾面积近4.53×106ha。南四湖、洪泽湖的水位处于死水位以下的年份越来越多,时间也有延长的趋势。

1.3 主要特点

流域地处过渡地带,天气系统复杂多变。地形大体由西北向东倾斜,西部、南部及东北部山丘区环绕广阔平原,中下游地势平缓,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受黄河夺淮影响大,人工河道多。人口众多,人与水争地越来越激烈。无论是洪灾还是旱灾,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next]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治理任务艰巨,防洪形势严峻

20世纪90年代,淮河治理是在历次规划及实施工程的基础上,根据1991年洪水暴露出的问题及国务院治淮治太决定,修订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论证和落实了工程措施。主要骨干工程有19项:淮干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怀洪新河续建;入江水道巩固;分淮入沂续建;洪泽湖大堤加固;复建板桥、石漫滩等防洪水库;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开辟淮河入海水道;建设淮河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汾泉河、包浍河初步治理;涡河、奎濉河、洪汝河、沙颖河近期治理;湖洼及支流治理;其他工程。这些工程原定2000年基本完成,目前仅完成4项,12项在建,任务完成不足一半。必须加大投入,加快治理速度,使淮河能防御1954年(50年一遇)以上量级洪水,沂沭泗河能防御1957年(大于50年一遇)洪水,这是淮河流域21世纪首要的治理任务。

2.2 行蓄洪区启用与生产发展矛盾突出

20世纪50~60年代,利用沿淮沿湖低洼地修建了28处行蓄(滞)洪区,总面积3944km2,耕地2.41×105ha,人口195万人。这些行蓄(滞)洪区,历史上是洪水滞蓄和回旋的自然场所,目前是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特殊组成部分。一定标准洪水时开启使用,成为河道的一部分参与行洪、蓄洪,削减洪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安排是有道理的,也是有效果的,但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每遇行蓄洪,先保后弃,被迫扒口、炸堤,延误了时机,行蓄洪效果差,结果是既保不了行蓄洪区又逼高了沿程河道水位,造成全线防汛紧张局面,对社会影响极大,对政府的压力更大。虽经近10年治理,防洪标准仍然仅有2~15年一遇。从淮河的洪水特性、地形条件,和其本身的各方面条件来分析,今后防洪标准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

一个时期以来,为解决行蓄洪区的问题,修建了庄台近500万㎡,避洪楼3.3万㎡,撤退道路700多km,此外还修筑了保庄圩和匹配防汛通信设备。治理是以逃生保命,不死人为目标,加上区内人口的过度增长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人与水争地的矛盾有增无减,远不能适应当前防洪抗灾和区内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常性地牺牲上百万人的利益来维持淮河一定的防洪标准,会越来越困难。21世纪的淮河治理,行蓄洪区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2.3 淮干中游排水严重不畅

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为中游,长490km,河槽宽自上而下分别为200m、300m、500m、平槽泄量王家坝至正阳关为1000m3/s,正阳关至涡河2500m3/s,涡河口以下3000m3/s。过窄的河槽使洪水极易上滩,水位压速上涨,且居高不下。中游窑河口至洪泽湖(长223km)的河底低于洪泽湖湖底10.0m高程,洪水壅积难下,形成“关门淹”,又顶托支流洪水下泄。以往的工程措施主要是退堤、切滩、加固堤防。排水问题虽稍有改善,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游的问题,尤其是“关门淹”的问题。

2.4 洪泽湖及其周边圩区防洪矛盾突出

洪泽湖具有防洪、灌溉、供水、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设计水位16.0m时,库容134亿m3,面积3700km2;校核水位17.0m时,库容169亿m3,面积约4300km2(含洪泽湖周边圩区面积)。周边圩区总数380个,总面积2064km2,有人口110多万人,耕地14.47×104ha,当洪泽湖蒋坝水位14.5m时破圩滞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防洪水位偏高,涉及几个县城被淹;圩区人口多,安全设施少,撤退困难,加上圩区堤防无计划地加高,破圩滞洪的措施难以落实。如圩区不启用,防洪库容将减少40~50亿m3,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湖底高程高于部分淮河干流河底,中游河道渲泄不畅。

2.5 各类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研究不够,难以适应当前防洪抗旱形势的要求

淮河中游已经兴建了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大型人工河道,即将建设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蚌埠闸枢纽已于1962年建成。目前,这些工程的调度主要是以洪水调度为主,较少考虑水量分配、生态环境用水等的客观要求。

此外,淮河的特大洪水防御方案是国务院于1985年批准的,在历次防洪调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1991年展开的治淮建设,工程、社会经济和其他条件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仍按此调度,难免有不切合实际的地方,但至今一直未能开展修订工作。一旦出现特大洪水,很难保证不出现重大险情。

2.6 旱灾呈增长趋势,水资源严重短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中游部分河段及洪泽湖、南四湖等河湖多次出现断流或干枯,且有增加趋势,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淮河21世纪面临的重点问题。[next] 3 重点研究的问题及对策

淮河流域水系复杂,各类矛盾多,治理难度大,进展比较缓慢。需要针对目前流域治理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根据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98长江大水对准河治理的启示、国家治水的大政方针以及客观条件的变化,运用新的治理思路,研究对策,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3.1 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水利的投入,缩短审批周期,加快治理速度

初步匡算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的建设任务还需投入250~300亿元,花费10年时间的艰苦努力。因此,必须继续加大对治淮的投入。此外,还应尽可能地缩短审查审批周期。建议制定分级审查审批办法,以利于加快决策过程。投入的问题不彻底解决,治淮的任务就难以如期完成,更谈不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水利的性质属社会公益性,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因此,必须以政府作为投入主体,也可以制定政策社会统筹解决,或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3.2 加强基础性工作的研究

淮河的问题比较复杂,极需加强各方面的基础性工作。淮河河道演变和整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多年来虽做了些工作,但投入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难以指导规划和治理。淮河上、中、下游河道特性差别很大,河湖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泥沙来量较少,含沙量较小,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值得花大气力对河道进行系统的观测和研究。

淮河治理规划是否要考虑黄河再次侵淮的问题也是值得深思的。黄河和淮河之间是一个北高南低的倾斜平原,一旦黄河南堤决口,黄河夺淮的历史就会重演。黄河南堤能否确保万无一失?恐怕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万一出现这种情况,淮河应有措施应付方是上策。建议作为准河的重大问题重点加以研究。

3.3 加强重点堤防的建设

淮河流域的Ⅰ级堤防约1725km,Ⅱ级堤防近3000km。目前的质量参差不齐,极易出现险情。一旦出险,后果十分严重,以淮北大堤为例,其长654km,保护人口887万人,耕地0.92×106ha,区内有众多铁路、国道、煤矿及电厂等,必须确保。而淮北大堤目前存在众多隐患;砂基堤段多,渗漏严重;从明清以来逐渐修筑的堤身质量差,难以确保长时间高水位浸泡后不出现重大险情。就淮河而言,只要Ⅰ级堤防不出现重大险情,近7000万人,约6.67×106ha耕地就有了安全保障。因此,近期规划的重点转移到重点堤防工程上,从战略角度看是十分必要的。

3.4 抓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淮河流域防洪形势严峻,旱灾也不可掉以轻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在时空上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淮河流域数年连旱,地表水补给不足和长年“超支”开采,防大旱防长旱的思想准备不足,抗旱设施投入也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干流出现过多次断流,断流时间、长度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洪泽湖、南四湖等湖泊的水位经常位于死水位以下,水环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根据水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确定工业、农业、城市、环境用水及地区间水量分配更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建议首先着手制定淮河流域水量分配办法,初步协调好各地区、各行业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在提高中期预报精度的基础上,研究科学地利用洪水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尤其是洪泽湖、南四湖等大型调蓄湖泊更应重点研究。淮河中游也应结合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设,与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分洪河道及蚌埠闸枢纽开展水资源配置的联合调度优化研究工作。

3.5 行蓄(滞)洪区必须调整治理思路

当前,行蓄(滞)洪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行蓄(滞)洪不及时,不通畅;二是行蓄洪机遇频繁,群众生活困难,生产难以发展;三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安全设施越来越不足,人与水争地的矛盾十分突出。移民建镇虽是好办法,但以当前的国力,要全面启动,恐有较大困难。因此,必须对行蓄(滞)洪区进行调整。按照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原则,分类进行治理。

1)对人口较少,面积小,标准低,行洪作用不明显的行洪区,如上、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等行洪区予以废弃。

2)对人口多,面积大,但防洪标准较低,进洪机遇频繁的姜家湖、唐垛湖等行洪区改建为蓄洪区;大部分人口在区内建高标准保庄圩予以解决,少部分迁移至岗边安置。建进、退水闸,实行计划蓄洪,确保居民及财产安全。

3)在行洪区内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将人口自然增长率限制在平均水平以下,鼓励外迁,限制迁人。改变耕作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地方政府应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扶持、补偿与救助的管理办法,依法管理行蓄洪区。

4)具备条件的行蓄洪区应尽量多建保庄圩,少建庄台和避洪楼。庄台既投入大又难以发展。实际情况是建设时够标准,过几年人口增加了又向洼地发展住房,难以彻底解决问题。避洪楼多建于低洼处,行洪时四面环水,仍需救助,且造价高。保庄圩既具完全性又节省投资,即使损失点库容也应大力推广。

5)瓦埠湖蓄洪区本身内水较大(4200km2来水面积),自建成以来末能发挥蓄洪削峰作用,应予取消,以利区内生产发展。

3.6 疏浚河道和兴建泵站,解决中游排水不畅和“关门淹”

淮河中游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洪水比降过缓,致使排水不畅。由于中游河床较稳定,含沙量小且有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正阳关以下河段应尽快实施“百船工程”计划,疏浚以扩大河槽断面,增加平槽泄量。

在中游建设大型泵站,重点解决“关门淹”,确保汛后耕地及时。

将洪泽湖设计水位由16.0m降至15.2m,校核水位从17.0m降低为16.5m,加大中游的洪水比降。同时开挖冯铁营引河,缩短洪水入洪泽湖的路程,开展淮河和洪泽湖的“河湖分离”方案研究,将小于或等于12000m3/s的洪水流量直接由入江水道下泄,既缩短洪水路径又增加洪水比降,减轻中游防洪压力。此外,也可考虑修建三河越闸,其功能主要是加大洪泽湖12.5~15.0m水位时的泄量,延缓洪水上涨速度,也利于洪泽湖正常蓄水位的进一步抬高。

对洪泽湖周边圩区进行风险分析,制定分级滞洪计划,确保及时滞洪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根据工程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重新修订淮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

各位评委、各位同志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够站在这里畅谈心声,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心中的气象。

气象在我的心中从产生到确定经历着一个由不认识到逐步认识的过程。

记得初中二年级的一天,我约了同班几位同学到大蜀山游玩,出行时天气晴好,南风拂面,我们的心情分外舒畅,可谓是一路欢笑,一路歌。我们带上相机、干粮,准备美美地玩上一天。俗语说天变一时,我们刚登上山顶,一场突然而来的暴雨,把我们个个淋成了落汤鸡。狂风暴雨带走了我们的欢笑,留下的只是懊恼。回家我气得睡在床上,一句话都不想说。老祖母关切地给我煮了姜汤喝,对我说,昨天晚上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雷阵雨,你怎么就不知道呢?这时我才后悔为什么出行前不听听天气预报呢?从这天起,我每天都要听听天气预报,这已渐渐成为我的习惯,气象科技服务的概念开始进入我的心中。

也就从那时开始,我对气象知识产生了兴趣,读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初步认识到气象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气象学问,了解应用相关的气象知识,对提高生活质量乃至防病治病都会有所帮助。比如,一般人群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5℃~20℃,对人体健康最为有利;7℃~15℃最宜从事体力劳动;居室温度20℃~25℃最有利于休息;午睡室温不宜低于25℃;人体最佳温度为37℃……

有这么一首诗: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说的就是1720年前,诸葛亮利用气象情报,巧借东风火烧曹操战船的故事。同样,在近代战争史上,许多军事家利用气象情报克敌制胜的实例也有很多。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后,华盛顿与英军鏖战,身陷重围。在这关键时刻,华盛顿从情报部门获悉当晚战区将有大雾出现。时至半夜,果然战区云吞朗月,雾漫山峦,华盛顿即乘大雾率部突围,一举扭战局,大败英军。德国海军上将罗盖曾不无得意地说,气象情报"相当于一种特种武器,功勋卓著"。19世纪中期,英法联军和沙皇俄国为争夺黑海海域,爆发了著名的克里来亚战争。黑海的一场风暴把英法的军舰粗暴地摔向礁石和海岸,英法联军几乎全军覆灭,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十分震惊,当即责令巴黎天文台调查这次风暴。

1820年,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布兰蒂斯绘制出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为天气预报创造了条件;1856年法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天气业务系统。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气象科技服务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到了20世纪,气象科技服务有了长足的进展。四十年代气象雷达象一把利剑刺上蓝天;五十年代数值预报使天气预报领域地覆天翻;六十年代气象卫星腾空而起;七十年代实验气象蓬勃发展。随之崛起遥测技术、电子计算机应用等无不展示了人类卓越才能、预报着气象科学繁荣的明天。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浪花一闪,而以上的一个个十年展现出气象科学和气象科技服务一幅幅雄奇的画卷。这时我才认识到气象科学和气象科技服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更是一门具有广阔前途的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当今,气象科技服务已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已成为军事、航天、航空、航海、工业、农业、牧业、渔业以及人民生活、生命财产休戚相关的骄阳产业。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我国1998年的一场特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吃紧,淮河水位大大超出警戒水位,暴雨、大雨轮番攻击,水情、雨情、特大暴雨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心,牵动着省委省政府的心,牵动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心,王家坝是炸还是保,若炸,何时炸?这一重大决策关系到淮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涉及到淮河下游大中城市的安危。领导的决策和决心最终还是来源于气象科技准确及时的服务。

我们也不会忘记2003年7月的那场洪水,淮河上中游地区大范围强降雨,造成干流水位迅速上涨,为了确保整个流域的安全,国家防总指示安徽,做好王家坝行蓄洪的准备,省局领导带领省气象台2名首席预报员,赶赴王家坝进行行洪现场气象服务,通过流媒体广播系统与省气象台会商天气。预报意见结果是上游与本省沿淮淮北地区近三天仍有较强降雨。次日凌晨1时王家坝行洪,蒙洼区18万亩土地即刻被淹,为保淮河流域安澜,安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场人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省气象局的领导和同志们及时准确的预报和高质量的服务嬴得了全国同行嬴得了人民群众衷心拥戴,这是我们省气象局的骄傲和自豪。

如今,翻开每日的报纸,打开电视、收音机,除了天气预报外,还可看到、听到紫外线等级、晨练指数、空气清洁度指数、食品霉变指数等预报。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为企业和消费者传递着气象经济信息。

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我们知道,太阳给予人类生命,同时太阳中所发射出的紫外线亦能给人们带来伤害,紫外线无处不在,不论阴天、雨天、寒冬,亦可穿透玻璃,老化皮肤,因此,了解紫外线指数,在出门前涂抹spf值不同的防晒霜,就成为许多姑娘最为关注的事情。而一些爱好晨练人士则在每晚收听天气预报,了解次日的晨练指数,做好准备。

越来越多的商家关注。尤记前两年黄金周前夕,天气晴好,省内一些大公园.商家不惜花费巨资请来一些歌舞、杂技艺术团来肥演出,活跃节日气氛,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妥当,岂料节日期间天气突变,连日阴雨连绵,人们不得不改变游玩计划,恶劣的天气不仅影响到人们的出游兴致,更使商家损失惨重。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商家突破惯性局囿,意识到"气象经济"的价值。也越来越多的商家在策划一项活动前先咨询气象部门了解天气后再作出决策。前段时间本市某大企业准备利用双休日在商场门前做活动,以此招揽顾客,宣传产品,在做各项准备之前,首先咨询了气象部门,获知双休日将有降雨,当即停止进行活动筹划,从而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气象信息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决策依据之一,可以为人们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趋利避害。再如一家大型超市根据当天的天气预报调整生鲜食品的进货量,控制周转天数,以避免损失。

当然,也应该看到,大众化的气象信息已越来越满足不了专业化生产的要求,一些如空调、服装服饰、饮料等受天气影响很大的行业,都要求非常专业和个性化的气象信息需求。曾有专业人士指出,我国气象信息应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企业量身订做产品,如超长期预报、定时定点预报、各类指数预报等,并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或措施。

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气象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气象为农业服务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对农业生产的长计划、短安排和临时措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运用农业气象知识,把气象、农业的情报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农作物生产状况、发育期、农事活动对农业气象条件进行评价,指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对指导农民进行科学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如,畜牧业是我省农业的一项支柱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家畜的生长发育及健康又与天气气候息息相关,古代已十分重视这种关系,公元六世纪,古人就已总结出"寒温饮饲,适其天性,如不肥育繁息者,未之有也",说的是,只有根据气候规律和家畜的特性来管理,才能高产。灾害性天气是家畜的大敌,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化使家畜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环境或畜舍的气候因子如温、光、湿、风等的影响也很明显,因此养殖户常常需要从气候出发,制定出一系列的饲养管理措施,根据本地的气象特征来选育,减少不利气象事件的冲击,选择适宜的天气放牧。这就要求我们为养殖户们做好气象科技服务,趋利避害。

进入21世纪,我们发觉世界变小了,这是因为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已走入千家万户,它以其快速便捷、简短精悍,为人们传递着实时信息,根据人们的需求进行不同的短信业务服务,使人们从小小的手机上获知天下事。而今,随着农村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手中拥有一部手机已不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省农网中心的农业致富短信亦随之诞生,利用手机短信实现信息互通,是目前最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之一,通过此手段完善信息进村、入户渠道,为"三农"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是安徽农网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到企,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充分整合了安徽农网的网络资源和省联通公司的通信优势,使农业信息由原先的有线互联网传输转为无线互联网传输。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种养大户、亦或是农民、农村经济人的联通用户,都可以足不出户,通过手机了解到最新的农事气象、农业热点、农业政策、农业科技、市场预测、农产品供求等"三农"信息,并可随时发布供求信息,体验与农业专家的即时互动交流咨询等。目前此项业务已运行两月,从订制的用户、电话咨询、回访及wap网站的点击量来看,农事气象这个栏目最受欢迎,所受理的问题最多,这充分说明了农民关注气象、把气象科技作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决策之一,对气象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大。

我有幸进入安徽农网中心工作,在领导和同志们的热情帮助和耐心指导下,我开始渐渐进入角色。通过农网为安徽农民做好气象科技服务是我们农网的基本职责之一,在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民在眼看丰收在望,往往一场突发的灾害性天气,可能使农民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化为乌有,安徽省又是我国灾害性天气多发的省份之一,做好中长期气象科技服务、做好突发性天气的准确预报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收获丰收之果,也关系到我省的政治稳定,关系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局,为农民搭建"掌中市场",做好农民的"气象参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农民富了,皖才强,农业兴了,皖才昌,农村稳了,皖才安。

我作为气象科技服务战线上的一员,感到自己身上责任重大,我想,要做好气象科技服务,必须做到在心中时刻装着气象科技服务,树立为农业服务的意识。然而,我又还是一名新兵,无论是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与老同志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实践证明,光有热情和良好的愿望,没有过硬的本领,是难以搞好服务的。因此,我要勤练基本功,努力学习,虚心请教,力争以我的汗水浇开我省农业丰收的花朵,以我的心智维护好省气象科技服务在人们心中的良好形象。

气象科技服务已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无处不在,我想,未来的气象科技服务将更加先进,在不久的将来,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得到所需要的气象信息,将不是梦想。我们将不再惧怕天有不测风云,我们要让风云听从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