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潜山旅游景点

2.安徽天柱山风景区在哪里

天柱山风景区在哪里_漳州天柱山风景区在哪里

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西部。

天柱山中心位置为北纬30°44′12.99″ 东经116°27′18.84″,为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称余脉)。主峰海拔为1488.4米,规划保护区面积为333平方公里,风景区面积为82.46平方公里。

天柱山是古生代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汇聚、俯冲、拼接,中生代陆陆碰撞造山的关键部位及其与郯庐断裂带复合部位,地质遗迹保存较为系统完整,主要有剥露最深、超高压矿物和岩石组合丰富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经典地段。

扩展资料:

天柱山主要景点:

1、天柱晴雪

天柱晴雪,也称“六月雪”。在主峰景区的西关有一座白色的沙丘,在万绿丛中犹如一堆白雪,白天在骄阳的照射下,晶莹闪亮,入夜踏月观赏,满目寒光,凉气袭人。正是多年积雪类琼瑶,日炙风暄融未了。

2、丹灶苍烟

左慈字元放,东汉时安徽潜山人。少时,在安徽天柱山隐居修炼。天柱山中有其修炼的石室精舍,得天书之地的天书峰及其常出没采药的良药坪,有上炼丹台、中炼丹台、下炼丹台三处炼丹台遗址。

其中在天柱山深山龙吟虎哮崖的炼丹台,每天东方放晓或夕阳西下时,这里便见一缕青烟从台基处冉冉升起,直冲蓝天,且连天接地,久久不散。人们都传,这是当年左慈炼丹之烟气让太上老君望火候,看看金丹炼及如何。直至今日,仍不消散,因此,这处丹灶苍烟成了潜山古代十景之一。

3、酒岛流霞

三祖寺前的潜河河湾中,有一巨石迎面而立,当地百姓称它为石岛。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卜居司空山途中,来到野人寨,登上石岛,面对奔腾不息的滔滔潜河,心潮澎湃,摆酒设宴,开怀畅饮。

李白一连饮了几十杯,颇有几分醉意,然后又满上一杯,双手举过头倒入河中,祭奠天地,顿时水波荡漾出现五光十色,流金溢彩。李白挥毫写下酒岛流霞四个大字,潜阳十景之一的酒岛流霞,就来源于此。

百度百科-安庆天柱山风景名胜区

安徽天柱山欢迎您-走进天柱

潜山旅游景点

天柱山风景区位于安庆市潜山市西部。

天柱山又名潜山、皖山、皖公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万岁山、万山等,为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称余脉)。一般指潜山市境内以其主峰天柱峰为中心的山地,有时也指其主峰天柱峰(地理坐标东经116°27′,北纬30°43′)。

天柱山呈现出奇峰、怪石、幽洞、峡谷等自然景观,以雄、奇、灵、秀而著称于世。天柱山内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高达97%,享有“空气维他命”美称的负氧离子是国家最高的Ⅰ级标准的三倍。2011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天柱山名称的由来:

古代,因天柱深藏万山丛中,一峰高耸,千岩万壑,远近大小,莫不围绕拱拜。故秦汉时,该山称“霍山”。天柱山主峰海拔1489.8米,峻拔高耸,直插云霄,势如擎天之柱,故有天柱之名,又因其潜藏于万山之中,亦有潜山与万山的同称。

万山之名也说因汉封南岳,故又称万岁山。“县以山名,山以潜名”(旧《潜山市志》)。春秋时,周王朝于此置皖国,封皖伯大夫治皖,天柱山属皖伯封地,故该山又名皖山。为颂扬皖伯大夫治皖有方,清明德政,亦称皖公山。由此,皖也成了安徽省的简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天柱山

安徽天柱山风景区在哪里

潜山旅游景点有天柱山风景区、天仙峡景区、板仓自然保护区、天龙关景区、白水湾风景区等。

1、天柱山风景区

天柱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庆市潜山县西部;景区因主峰如“擎天一柱”而得名,被誉为“江淮第一山”。景区宗教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佛教禅宗发源地之一。

2、天仙峡景区

天仙峡景区位于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禅宗之地、黄梅之乡”美誉的安庆市潜山县;天仙峡是一个集山水风光、休闲、美食养生于一体的新型景区。

3、板仓自然保护区

板仓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23.2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082.0公顷,森林覆盖率71.0%。走在这片土地上,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说是养生福地也毫不夸张。

4、天龙关景区

天龙关为“天柱山下—奇关”;独有花岗岩地貌,光滑宽敞的岩面,构成天然的攀岩基地群落。攀岩基地已建成赛道6道,其中4条国际标准速度赛道。

5、白水湾风景区

白水湾风景区内百米高悬崖秋千依山而建,当坐在上面荡出时,身体即刻悬空;那一刹那犹如遁入空门,心跳急速加快;体验命悬一线的快感与刺激。

天柱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庆市潜山市西部,中国中央造山系大别造山带东段,中心位置约为北纬30°44′12.99″,东经116°27′18.84″,为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称余脉)。2008年国家测绘局公布第二批31座著名山峰的高程数据 ,天柱山主峰海拔为1489.8米。

天柱山属大别山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山体主要由万山(地质界惯用的天柱山的俗称)岩体组成,位于安徽省岳西县、潜山市接壤地界一带。

呈北北西向展布,切割公界尖背斜,被菖蒲——响肠和水吼岭——陈岭头火断层的夹、地表层不规则岩基出露面积120平方公里,与围岩的接触带多数被掩盖。接触带附近岩体的岩面粒度变细,围岩发生硅化。

岩体的东、西、南三侧沿接触带,均明显可见长石交代作用构成的所谓“边缘混合岩”,其宽度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岩体内含有少量的细粒斜长角闪片麻岩残留体,边部可见烘烤现象。岩体西边的白马潭一带,可见到其内有围岩的残留成分。岩体的长石斑岩和石英正长斑岩脉发育,主要呈北东向斜列排列。其次还见有闪长斑岩、细品岩脉等。

山体演化

天柱山山体形成演变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距今26亿年前的太古代时期。当时天柱山地区和整个大别山区一样,在晚太古为海洋优地槽发育时期。在地槽下降过程中,本区堆积了巨厚的复理式建造(早期伴有超基性、基性岩,晚期伴有中酸性火山岩)的大别山群前身。

在距今20亿年晚太古代末期的大别运动,使该地区海洋优地槽普遍发生褶皱隆起,形成丁优地脊斜山岭。由于地槽沉积物遭受区域变质及其伴生花岗岩质岩浆侵入的造山变形,造成大别山群发生中——深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陆壳改造型混合花岗岩的形成,构成本区孤岛状的变质地体——即包括本区在内的淮阳隆起。

五台——吕梁地壳运动(大别运动)形成紧闭的、线型的复式褶皱经后期至今1亿4千万年发生的燕山运动,普遍发育了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南北向的断裂活动,使褶皱受到干扰破坏而复杂化,并长期一直处于不同程度的上升隆起和遭受风化剥蚀的过程。

直至距今200万年的第四纪晚期(喜马拉雅期)即早更新世,本区急剧上升,高达1000米以上。在上升地区形成河流侵蚀地貌,尤其是在上升急剧的山区,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从而形成了今日的天柱山雄伟奇特的自然景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安徽天柱山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