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央视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是哪一年开始的

2.新闻30分的历史沿革

3.新闻直播间的历史沿革

2021年央视天气预报_央视天气预报历史

中央电视台的《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开播时,排列顺序为:首都北京在第一个,其他省会城市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按照国家测绘局和中国气象局业务划分,由北至南,从西向东的原则进行排序,并由院确定和批准。

央视天气预报全国主要城市的顺序 : 北京 东北(哈尔滨、长春、沈阳、天津) 西北(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兰州、西安) 西南(拉萨、成都、重庆、贵阳、昆明) 华北(太原、石家庄、济南、郑州、合肥、南京、上海) 。

华中(武汉、长沙、南昌、杭州、福州、台北) 华南(南宁、海口、广州、香港、澳门) -北京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顺序是: 1、深圳2、厦门3、宁波4、青岛5、大连6、桂林7、汕头8、连云港9、秦皇岛10、延安11、赣州12、三亚13、高雄14、西沙15、南沙

中央气象台(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of CMA)是全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候变化研究、气象信息收集分发服务的国家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核污染扩散紧急响应中心,成立于1950年3月1日。

央视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是哪一年开始的

据了解,中央气象台在8月12日的下午,正式发布了首个高温红色预警,要知道,高温红色预警可是最高级别的天气预警。在2013和2017年如此炎热的情况下,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高温预警仅仅是橙色预警,这次所发布的红色预警就已经在橙色预警之上。中央气象台之所以会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主要是今年夏季的温度已经突破了历史同期值,不仅温度最高最强,而且持久度和范围都特别大,更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一些影响。

通常情况下,我国高温预警分为三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橙色、红色,其中,高温红色预警则是最高级别。中央气象台发布了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也就意味着我国高温天气的范围和强度都达到了一种比较大的程度,多个地区的温度都达到了40℃以上,预计接下来这种罕见的高温天气依然会持续。

持续性的高温天气不仅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更是对农业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如果人们长期处于高温的环境下,往往就会感到烦躁和气闷,身体的温度也会有所升高,不喜欢进行各种户外活动。尤其是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高温天气给身体带来的影响会更大,因为老年人身体的调节体温功能相对来说要差一些,所以高温天气很可能就会引发老年人出现各种疾病。

一般来说,正常气候的高温天气,并不会对农业产生影响,但是如果出现异常的高温,无疑会给农业方面带来巨大的打击。由于温度太高又少雨,地面和土壤里的水分都会有所降低,一旦缺水干旱,必然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农民必须对农作物加以灌溉,自然就会增加成本,对农民来说利润就会降低,最后影响的自然是农作物的价格。

新闻30分的历史沿革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颇有名气的电子琴演奏家浦琪璋通过对王立平先生的《潜海姑娘》和中国民乐《渔舟唱晚》两手曲子改编为新的电子琴音乐《渔舟唱晚》。 年开始, 央视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用了浦琪璋的《渔舟唱晚》,至今未变。

新闻直播间的历史沿革

年1月1日,央视设置《午间新闻》节目于每日中午12时在CCTV-1首播,并于每日13时在CCTV-2重播。

1989年2月6日,《午间新闻》改版。原来在《新闻联播》结束后播出的《天气预报》中的《海洋天气预报》栏目改在《午间新闻》结束后播放。

1995年4月3日起,因CCTV-1成为新闻综合频道,已经在CCTV-1播出了多年的《午间新闻》更名为《新闻30分》,每天中午12:00至12:30在CCTV-1首播(刚开始时为录播,1996年1月1日开始现场直播)。

19年7月1日,配合香港回归,《新闻30分》更换蓝光版本片头、片花(这是新闻30分自开播以来使用时间最长的片头),片头曲也略有变化(有提要时为42秒,主持人播报新闻提要时片头音乐稍弱但不间断,无提要时为12秒。)同时《新闻30分》在开头的广告前播放一段提示片头(此片头于2003年5月1日(新闻频道开播)取消),提醒大家《新闻30分》即将开始,之后播出内容提要,然后播出新闻内容。

1998年8月5日,因演播室更换,《新闻30分》更换片尾曲。(此段片尾曲为开播时播报提要的背景音乐,使用时间最长。)

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新闻30分》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播出,演播室进行了更换,受众面进一步扩大,结构更加合理,广告形式由在节目前后播出改为在节目中插播,大大避免了观众流失,使广告收视率更加接近节目收视率。天气预报和海洋预报由节目结束后播出改为节目末尾播出。同时《新闻30分》取消在CCTV-2的重播。

2004年12月28日,因西部频道更名为社会与法频道,《新闻30分》取消在CCTV-12重播。

2006年6月5日,随着新闻频道的主题更换,《新闻30分》的包装和角标也做了更换,但片头、片花、片尾曲不变,演播室也进行了更换。

2008年5月16日,随着汶川地震的发生,演播室换回2003年启用的演播室(之后分别在2008年9月25日和2009年7月14日重新使用2006年的演播室)。在全国哀悼日期间,除中文国际频道和外语频道外,其他频道全都并机直播。

2009年7月31日,《新闻30分》再次改版,画面风格与此前改版的《朝闻天下》栏目保持一致。

2010年2月1日,新闻30分转到经过改造的250演播室播出,节目包装进行微调。

2013年1月14日节目进行改版,增加了主播互动交流以及大屏幕的配合。

18年5月1日,随着原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整点新闻》开播,首播时间为每日09:00/11:00/14:00/17:00。

1988年3月15日起,《整点新闻》的录制播出工作都转移到中央彩色电视中心进行。同时,《整点新闻》更换片头,背景为中央彩电中心大楼。(使用至1992年9月30日)

1992年10月1日起,由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开播,《整点新闻》增加了国外的报道,包装也有所变化,同时增设《世界城市天气预报》板块。最初CCTV-1还重播过《中国新闻》,后于1993年撤出。

1993年3月1日起,央视一套提前至7点开台,同时增加07:00、08:00、10:00、12:00、16:00、18:00、21:00、22:00、00:00八档整点新闻,并停播09:00《整点新闻》。

1995年4月3日起,因《新闻30分》的开播,停播12:00的《整点新闻》。

1996年4月2日起,由于《晚间新闻》提前至22:00播出,停播22点的《整点新闻》。

1999年7月5日,21点档的《整点新闻》更名为《现在播报》(2003年5月1日停播并开播新栏目《今天》,2006年6月5日《今天》停播并开播新栏目《360°》)。

2000年11月27日起,由于《东方时空》改版,停播07:00和08:00的《整点新闻》。

2002年8月5日起,0:00档的《整点新闻》更名为《新闻》,各节《整点新闻》的片头名称改为《新闻X点》(X表示某个整点的意思,如《新闻18点》),片花名称为《新闻NEWS》(不过仅在日常播出时使用;重大、节日、重大赛事直播期间,1995版片头仍在使用。(除《新闻》外))。片头背景样式为青色天空,地球为不透明状球体。

2003年5月1日,《整点新闻》改到CCTV-13播出,演播室进行了更换(换为229机房演播室)。由于试播以及“非典”原因,《整点新闻》的片头和片花名称均统一改为《新闻NEWS》。原有的片头及片花样式不变。《整点新闻》在CCTV-1暂时停播。

2003年7月1日6时起,《整点新闻》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新开播频道的各节《整点新闻》片头和片花名称均为《新闻NEWS》,片头及片花背景样式由天空改为深蓝色,地球由原来的不透明改为水晶状透明球体,BGM也重新进行了剪辑。同时《世界城市天气预报》改为《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

2004年9月1日起,CCTV-1恢复《整点新闻》,每天早7点与CCTV-13并机直播《新闻NEWS》。

2005年9月12日起,每天早6点与CCTV-13并机直播《新闻NEWS》。

2006年6月5日起,随着新闻频道的风格改版,《整点新闻》的包装也悄然改版,各节《整点新闻》的片头和片花名称由《新闻NEWS》改为《新闻》。《整点新闻》在CCTV-1停播,演播室依旧为229演播室。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及其之后,央视新闻频道将各节《整点新闻》时间延长,做到了全天重点时段的新闻大直播(此时节目表中节目名称为“大直播时段”),此外,汶川大地震之后,白天时段改在再次改造的250演播室播出,凌晨时段不变。

2009年7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改版。同年8月17日,原“新闻大直播时段”更名为《新闻直播间》。与其他直播新闻栏目统一包装。最初为24小时全天候直播,然而后来取消了凌晨1点到6点间的整点新闻直播。

2011年1月1日,《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更换片头曲和背景音乐。

2011年7月4日,新闻频道恢复凌晨1点到6点间的整点新闻,保证至少20分钟的《新闻直播间》,从而恢复24小时滚动新闻,如遇重大,会加长直播时间,并安排评论员评论。

2014年2月24日,《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改版并更换背景音乐和停用2003版片头。

2014年7月1日,《新闻直播间》增加“热点速览”环节。

2015年1月6日起,凌晨时段的《新闻直播间》在央视新址正式进行直播,使用的是C08演播室(如遇特殊情况在C01,也就是《新闻》新址演播室进行直播),播出比例为16:9。

2015年12月起,《新闻直播间》大夜版改在C01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