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气的解释

2.春节二十四节气具体是哪些

3.北半球,植被如果遭到破坏,对地表形态、河流、湖泊、海岸可能产生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4.春节,的节气怎么来的

萨尔图天气预报_萨列哈尔德天气

莫斯科全年平均温度是?1℃?~?8℃。

白天平均8℃,建议穿套装、夹衣、风衣、休闲装、夹克衫、西装、薄毛衣等保暖衣服;

夜间平均?1℃?,建议穿棉衣、冬大衣、皮夹克、厚呢外套、呢帽、手套、羽绒服、皮袄等厚重保暖衣服。

1、俄罗斯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城市是:

克拉斯诺达尔(17℃?)、迈科普(17℃?)、格罗兹尼(16℃?)、阿斯特拉罕(15℃?)、奥尔忠尼启则夫斯卡亚(15℃?)、马哈奇卡拉(15℃?)、涅温诺梅斯克(15℃?)、埃利斯塔(14℃?)、顿河畔罗斯托夫(14℃?)、纳尔奇克(14℃?)。

2、俄罗斯全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城市是:

季克西(-17℃?)、雅库茨克(-15℃?)、杜金卡(-14℃?)、图蜡(-14℃?)、萨列哈尔德(-11℃?)、阿纳德尔(-10℃?)、赤塔(-9℃?)、阿金斯科耶(-8℃?)、克孜勒(-8℃?)、乌斯季奥尔登斯基(-8℃?)。

莫斯科气候

莫斯科属于温和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极端气象十分频繁。12月会开始漫长的冰雪消融期,降雪量大,平均年积雪期长达146天(11月初—4月中),冬季长而天气阴暗。1月平均气温-10.2℃(最低-42℃),平均每年气温零度以上的天数为194天,零度以下-103天。

而夏天可能气温陡降,阴雨连绵。7月平均气温18.1℃(最高37℃)。总计全年天气晴朗时间156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90-240毫米。降水高峰期为8月和10月,降水量最少的是4月。冬季多刮西风、西南风和南风。自5月开始西北风和北风较为频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莫斯科

节气的解释

俄罗斯联邦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测局日前说,今年07年4月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高

温天气。

据此间媒体报道,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咸海东北部以及科雷马河流域,今年4月份

的气温比往年同期平均温度高出6摄氏度。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部地区、白俄罗斯、

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乌克兰、波兰、捷克,以及俄罗斯萨列哈尔德地区、西西伯利亚南

部及雅库特东部,4月份的气温高出以往同月平均气温4摄氏度。其中莫斯科地区,

4月份气温比正常年份同月的平均温度高出5.3摄氏度,月平均气温达到了11.1

摄氏度。这是莫斯科自1891年以来的气象观察史上4月份的最高气温。

俄专家指出,整个北半球今年4月重复了2003年4月份创记录的高温,月平均

气温达到16.3摄氏度。

据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今年4月北半球温度异常升高的主要原因。

春节二十四节气具体是哪些

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变化,也正好对应了一年中气温、气候和物候、农事方面的种种变化。在这里,我们将和读者们一起再领略一下这个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

(1)春雨惊春清谷天

①立春:2月上旬。标志着冰河解冻,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生机四起,万象更新。北国那种千里冻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快要结束了,春天就此开始。从此,天气逐渐转暖,雨水也开始多起来。风,不再那么刺骨的寒冷。似有大地微微暖气吹,春风燕来柳上归的诗意。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幅腊梅迎春“冬去山明水秀风光好,春到鸟语花香景色新”的画面。这时春意虽已来临,但寒气却尚未褪尽,所以仍会给人以春寒料峭之感。由于在天文历法上通常以自“冬至”之日起的第45或46天作为“立春”之日固定不变,由此便产生了人们常说的春搭(打)五九尾或春搭(打)六九头的节气谚语。

②雨水:2月下旬。标志着大范围降雪已经停止,开始进入下雨季节(但不排除有时的小雪),我国东南一方的暖湿气流开始登陆, 雨水逐渐增多。 慢慢给人勾勒出一幅“十里莺啼绿映红,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画面。

③惊蛰:3月上旬。标志着天空开始打雷,气温、地温逐渐升高。被严冬蛰伏而冬眠的昆虫等生物开始复苏、外出活动。一到“惊蛰”,人们自有“平地一声春雷响,惊得万物醒梦乡,花草树木竞相绿,山川将欲换新妆”之感觉。此时步入田间,眼下麦苗已开始展现青色,极目遥望,远山近水,可见已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路旁杨花将欲吐的景象。

④春分:3月下旬。此时太阳光直射赤道。自此开始,气温明显回升(在气象上称之北方春天开始),这一天白天与黑夜时间基本上各占一半(按农历说法,二、八月昼夜平,即指此时)。如细心观察,这时期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从此以后,白天时间都要长于夜间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北半球自“春分”后阳光直射点逐渐北移。随着“春分”后阳光直射点的逐渐北移,而此时在北极处,漫漫长夜则告退而去,持续的白昼从此开始,这称为“极昼”——太阳一直在地平线之上,这种极昼现象可持续达半年之久(相当于我们这里191天),即持续到秋分时节,使北极形成极昼区域。“春分”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到天明得早,给从事农业的人们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此时在物候上,杨花竞开、柳枝呈绿,田间小麦起身,可谓春日一刻值千金。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误了农时怨自己。要求人们要从前段时间的冬闲欢乐、意犹未尽的精神状态下迅速解脱出来,同时提醒人们春季时光如从“立春”算起已过去一半了,要尽快投入紧张的生产劳动中去。

⑤清明:4月上旬。此时气候转暖,草木萌动,天空清澈明净,万物欣欣向荣。说到清明,由于历史和民间风俗的原因,现今已不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而且更演化成了一个人们较向往的春季节日。“清明”时节,春风和熙,春意盎然,置身其境,但见春光明媚,春景如画,更有千山秀色,万木峥嵘,草木青青,心旷神怡的明快感觉。清明期间,人们往往会结伴外出,郊游踏青或行田间,或临溪流;或登山岗,或赏林木。有兴趣者,更会扎架子荡秋千、放风筝飞鹞子,甚至携带妻女到野外去挖荠菜等等。这一天如遇阴雨,更会有另一番情趣。人们便会联想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的描春诗句而更使人感到韵味无穷。国家机关、学校、团体也在这一节气期间组织人们去陵园、公墓对革命先烈进行凭吊、悼念和祭扫活动。农家则多有上坟拜墓的习俗。那种清明祭扫各纷然,泪血染成红杜鹃,夜归儿女笑灯前的景象不时映入眼帘。

在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常流行有“三月(农历)初三“正”“清明”的说法。这种说法其实不妥。应当说,“清明”有可能在农历三月初三,但也并非年年如此,其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更不存在“正”与“不正”之说。如查阅1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编写的《1901-2000年百年日历表》一书可得知,在本世纪这一百年当中,“清明”正是农历三月初三的只有三次,即1916年、1954年和13年。然而真正的所谓“正”应当是以公历而论,“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在二十世纪的这100年中,“清明”在公历4月5日的有79次,而在4月4日的有七次(即16、80、84、88、92、96、2000年),在4月6日的有14次(即1902、03、06、07、10、11、15、19、23、27、31、35、39、1943年)。因此说,与其说农历三月初三正“清明”,倒不如说公历4月5日“正”“清明”更确切一些。

“清明”过后,农人必须进行春播作物种植的准备工作了。

⑥谷雨:4月下旬。标志着此时自然界雨量开始增多,适于谷物的生长。雨,即“雨生百谷”的意思。许多作物在此节气前后即开始种植。常言道,“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生活中,厚实的冬装早已脱下,轻便的衣物代而上身。这期间如果郊游山岗、原野,则可见到处是一派“山花烂漫”、“郁郁葱葱”的景象。

(2)夏满芒夏暑相连

①立夏:5月上旬。这一节气标志着春天已经过去,夏季即将来临。由于气温继续升高,天气将逐步热起来,雷雨开始增多,人们就要进入紧张的夏忙季节了。生活中,常言道:立了夏,便把扇子拿。

②小满:5月下旬。标志着冬麦区的小麦、大麦等夏收作物籽粒逐渐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我国各地习于农时劳作的人们将为夏收作好各种准备。生产中,按照以往的习惯,如滚麦场、买草要子、检修收割机械、联系玉米套种耧等准备工作开始进行。

③芒种:6月上旬。“芒”,指各种带有“芒”的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即的意思。“芒种”表明小麦、大麦已经成熟,并在近期要予以收割。同时,还说明晚谷、黍、稷等作物要播种,此时是最忙碌的季节。“芒种”前后,在北方地区到处呈现出一片田间机器隆隆作响,金灿麦粒滚滚入场,妇幼忙碌奔走如梭,人声鼎沸天际回荡的动人画面。这一节气告知人们夏季的时间如从“立夏”之日算起,已过去一半。

④夏至:6月下旬。“夏至”日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达到最大限度的北移,并影响到北极圈。标志着这时太阳在黄道上已运动到最北的位置上。由于太阳光正直射北回归线(即北纬23°27'处,我国的广州正恰巧在这条线上),故常有烈日当空,炎热如烤之感。在北回归线以北的所有地区,太阳都是在夏至时到达最高位置,也就是最接近直射的位置,而且此时白天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也即是日照时数最高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地球上北半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光和热也是最多的,整个北半球都处于最炎热的夏天之中。正基于此,所以“夏至”这一天成为我国北方各地一年内白天时间达到最长的一天,即通常“夏至”长之说。当然,炎热的夏天自“夏至”开始。自翌日起,白天时间(粗略的说)将以1分20秒的速度逐日减少,而黑夜则相应增长这一时间。如细讲来,自“春分”后,地球上发生极昼现象的地区也逐日向北扩展,在“夏至”日这天扩展到了北极圈(即北纬67.5°)。在北极圈上的地方,“夏至”这天,24小时内都有阳光照射,真正是“不落的太阳”。如前苏联的萨列哈尔德城,前后人们会看到太阳从西北天空斜落下与正北点的地平面稍接触后,又朝东北天空斜斜升起,当然这种现象仅限“夏至”这一天。愈靠近北极,即前苏联萨列哈尔德城及白岭海峡以北地区,极昼持续天数越多;同时正午时太阳的高度愈低,阳光也斜射得愈厉害。到了北极,极昼天数可持续达191天。然而,这同一时期,地球上南半球的南极圈24小时内全为黑夜,称为“极夜”。地球的两端分别有大约半年时间为“极昼”,另外半年时间则为“极夜”,不过极夜时间比极昼时间略少,为174天,只是南、北极地的这种极昼、极夜在发生的时间上恰恰相反。就我国来说,南方广州和北方的哈尔滨两城市(粗略看成在一个经度线上),“夏至”日时,日出时间上有不同,前者日出5:42分,后者为3:43分,后者较前者日出几乎早2小时。可以看出越往北,阳光照射越早。“夏至”这天在我国黑龙江省最北部的漠河,晚上(约)11时40分太阳才落,近凌晨1时太阳又出,达到夜间最短,白天最长。这一现象成为国内一自然天文景观。此地,历年吸引大批旅游和天文爱好者,成为其观“光”的必去之地。“夏至”这一节气标志着高温,树木花草的生长也极度旺盛。这时期,烈日高照,骄阳似火,灼地欲焦,大气相对湿度很低,真可谓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间劳作,则大有汗流浃背,烟冒口舌之感。这一季节不利于人们生活的一些因素也因之而来,如病菌的蔓延、食品易变质等。但农人多抓住这一高温季节,争分夺秒到农田锄草,正所谓“锄禾日当午,挥汗赛如雨,及早把荒灭,以防伏天苦。”

⑤小暑:7月上旬。“暑”为酷热。这一节气表示已开始进入炎夏季节,不过仅是开始,“小”字的意思即在于此。“小暑”过后不久,天气将更炎热,并即将进入湿热的气候阶段,同时也预示“伏天”快要来到。

⑥大暑:7月下旬。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就此开始。 “大”有“很”的意思, 即进入“大热”或曰“闷热”的天气阶段。通常秋收作物能否获得好的收成,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时段的光照和雨量。在正常年景下,“小暑”至“大暑”这一期间,天气光热充足,雨量充沛,花木峥嵘,非常适合秋作物的生长。不过这一时期天气变化无常,雷雨频繁,人们外出要时常携带雨具。这时因正处“中伏”阶段,生活中总感到潮湿、闷热,整日浑身汗津津的,每日只有近时分才始感稍有凉意,这期间食品极易变质。此时田间劳作,多以早、晚进行。由于雷雨多,农田锄草往往不尽人意。这一季节又是全年降雨量最为集中的时期,所以,又正是各级党委、全力高度重视防汛的关键时期。在图二的光热分布图上,恰恰是曲线的最高点。

(3)秋处露秋寒霜降

①立秋:8月上旬。意即秋天就要开始了。“秋”指作物快要成熟的意思。通常“立秋”后的当天或次日,人们一早一晚会感到风凉了,一改往日汗津津的样子,确有清爽利落之感。生活中自有“立了秋,便把扇子丢”、“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之谚语。“立秋”后,虽使人有月明风清、秋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那种盼望已久的纵情之怀,但也颇有“早穿棉袄午穿纱”的那种“脾寒”天的感觉。“立秋”一到,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的农谚,即是说再过半个多月,各种花草树木、农作物等,其生长的高度即将停止,没有抽穗的作物也在这一时期完成抽穗的生长发育。这一节气后,天气仍处较高的气温阶段,故,农谚中常有秋老虎之说,亦即中午有时还相当热,但总的趋势是气温将从此开始缓缓下降了,雷雨天气亦逐趋减少。该节气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次,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此时田间劳作,仰望苍穹,使人往往有时而天高云淡,时而乌云滚滚,给人以风云变幻莫测之感。

②处暑:8月下旬。“处”有躲藏、收起、终止之意。该节气向人们昭示,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从此,人们将置身于凉爽的气候环境中。从气象角度来说,“处暑”是气温由高到低的转折点。因此,“处暑”后天气就逐渐凉起来了,生活中纳凉扇子之类也似乎开始闲置起来了。

③白露:9月上旬。该节气表示天气逐渐转凉,“白露”后气温降得较快,更易达到成露的条件,多呈现出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的天气。空气中的水汽将因气温降低而冷凝形成“露水”,且较多较重。生产中,已进入秋收大忙阶段。

④秋分:9月下旬。太阳由北天球再次越过赤道回到南天球,因阳光又一次直射赤道,所以这一天,白天、黑夜时间再次(粗略)相等。这一时节,人们立于田间仰望苍穹,自有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感觉。生活中一早一晚大有气温由凉变冷,确需身着棉衣之感。从天文来说,北半球自“秋分”,在北极点则是开始另一番景色。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以下(即不出太阳),一天24小时都在漫漫的长夜中度过。天文上称之为“极夜”现象。极夜期间,极地地区失去了阳光的照射,异常寒冷。自“秋分”以后,北半球白天时间粗略的说,逐日将大约以1分20秒的速度减少,夜间相应增加这一时间。同时也向人们昭示,秋季的时间(如以“立秋”之日算起)已过去了一半。此时农田劳作已进入高度繁忙阶段。田间四处可闻机器隆隆之声,展现出一幅幅紧张的劳动画面。正所谓“秋风劲吹四炊烟,妇孺忙碌在田间,昨日青纱犹满目,今朝一望见苍山,沃土犁下腾翻起,人声鼎沸响耳边,车水马龙连天际,金灿麦种播入田”。

⑤寒露:10月上旬。标志着天气虽已凉爽,却尚未寒冷,露集渐浓,还未成冰。“寒”即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此时草木已渐枯萎,如仰望苍穹,往往给人以天高云淡、近水远山皆清晰可见,一旦秋风吹来,有阵阵作寒的念春之感。农人田间劳作相对减少。偶尔田间劳作,不时会看到天空大雁成“人”或“一”字形由北向那遥远的南方翩然飞去的情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雁向南,衣裳棉的谚语。生活中,一早一晚要着装毛衣、骑自行车有需要戴手套之感。由于气温逐渐下降,要求人们要加快“三秋”工作进度。

⑥霜降:10月下旬。表示天气将渐渐寒冷起来,不久,则露积为霜。早上一旦见霜,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早年所作的《贺新郎》一词中“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的柔肠寸断的悲壮诗句。自此后,将因气温的下降出现霜冻,生产中要求人们田间要尽快结束“三秋”扫尾工作。“霜降”过后,一旦郊游山岗,四处便是一幅“万木霜天红烂漫”、“霜叶红于二月花”深秋初冬的画面。同时,人们内心油然升起“月过十五年过秋,一年时快到头”那种对时光悄然逝去和人生短暂的婉惜伤感之情。

(4)冬雪雪冬小大寒

①立冬:11月上旬。冬,是终了的意思,又是指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生产中,有“立冬”萝卜、葱之说,即指这类作物此时要予以收刨贮存。从天文角度讲,自即日起,冬天便开始了,人们将生活在比较漫长的寒冷季节里。

②小雪:11月下旬。此时,气温仍继续下降,开始降雪,但并不很大。在我国北方,已到了河塘、水坝开始进入封冻季节。寒风吹来,使人大有“高天滚滚寒流急”、“已是悬崖百丈冰”之感。此时田间仅作大的收贮工作。农田劳作基本停止。由于不断降雪,农谚中自有“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之说。

③大雪:12上旬。这一节气表示气温继续下降,鹅毛大雪将随时而至,并会给地面造成积雪。大,指降雪的程度。此时,大地冰封,河塘冻结。常有“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之说。一旦阴云,人们自感随时会有“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那幅严冬时节的壮丽画面将展现在眼前。一旦降雪,到处则是银妆素裹的北国风光。当看到那挂满了雪的松柏,又会联想起陈毅元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作人的浩然正气顿时胸中涌起。

④冬至:12月下旬。北半球这一天白天时间达到最短(所谓“冬至”短之说即在于此)而夜间时间达到最长。这是由于此时北半球的北极圈上(即北纬66.5°处)北极,如同“夏至”时南极那样处于极夜时期(但仅限于“冬至”这一天)。对于北极来说(即北极圈以北地区),极夜可一直持续174天。自翌日起,白天时间又将以1分20秒的幅度逐日增加,而夜间将相应减少这一时间。生活中,人们会感到天黑得早、明得晚,大有长夜难明之感。“冬”为“冷”,“至”为“到”,又有接近更寒冷的意思。这一节气,标志着较寒冷的天气即开始。在天文历法中,为表示冷的开始和程度,常在编印的日历上以“九”表示,即所谓一九、二九……九九。“九”是自“冬至”起,即在81天内天气较寒冷,而又以第三个“九”(即阳历一月中旬)为最寒冷。

⑤小寒:1月上旬。“寒”即冷的意思。表明已经进入一年中的寒冷季节,但还没有达到最冷的程度。

⑥大寒:1月下旬。指气温降至最低点,天气冷到极点。这是一年中最严寒的季节。此时天气确有寒气逼人、滴水成冰之势。一有降雪,到处则是一片冰雪世界。通常冷在“三九”之说即在于此。习惯农时劳作的人们,此时往往将土杂肥运往田间,称为“腊肥”,藉以给小麦保温安全越冬。生活中,人们将为即将到来的春节作各种筹备,置办“年货”。由于生活的整个空间被寒气所包围,人们如同置身于天然的“冰柜”之中,所以食品随意放置,长时间也不易变质二十四节气综述

从二十四节气中可以看出,有的表明季节,有的表明温度、降雨、露、霜等气候的,有的则是反映作物生长发育和自然物候情况的。除反映季节的节气外,大部分是反映气候的。其中:

(1)直接反映温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而白露、寒露、霜降则是直接反映水汽凝结现象的,同时也是反映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与程度的。即先是零度以下,水汽凝为霜,后,便有了霜降。所以,这三个节气在反映温度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反映水份的意义,并且具体生动、寓意深刻。

(2)反映降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这四个节气,表示了降雨、降雪的时期和程度表意确切。

(3)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前两个节气是反映有关自然季节现象的,而后两个是反映有关作物生长发育现象的。

(4)反映四季转换: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从字面上反映得直接了当,给人以明快之感。

(5)反映日照长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前两者反映较直接,而后两者则又是反映了日照长短的“极端”。

(6)年内温度的变化规律:如果将二十四节气联贯起来看,可以看出一年中冷、暖、雨、雪情况和四季乃至气候的变化特征,也使人们不难想象出在一太阳年中,整个气温的变化是从零度以下随节气的推移逐渐上升,至大暑前后温度上升到顶点,不久又缓缓下降,直至零度以下。如果将这种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坐标形式反映,则呈抛物线状的图面(见图二)。从中可以看出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的特点。如“谷雨”,它反映的不是全年的雨量,而是反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霜降”,反映的不仅是白皑皑的霜即将来临,而主要是提醒人们即将要到来的低温要危害秋收作物,需加强田间的收、贮、管、护工作。

北半球,植被如果遭到破坏,对地表形态、河流、湖泊、海岸可能产生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各节气的基本释义

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变化,也正好对应了一年中气温、气候和物候、农事方面的种种变化。在这里,我们将和读者们一起再领略一下这个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

(1)春雨惊春清谷天

①立春:2月上旬。标志着冰河解冻,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生机四起,万象更新。北国那种千里冻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快要结束了,春天就此开始。从此,天气逐渐转暖,雨水也开始多起来。风,不再那么刺骨的寒冷。似有大地微微暖气吹,春风燕来柳上归的诗意。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幅腊梅迎春“冬去山明水秀风光好,春到鸟语花香景色新”的画面。这时春意虽已来临,但寒气却尚未褪尽,所以仍会给人以春寒料峭之感。由于在天文历法上通常以自“冬至”之日起的第45或46天作为“立春”之日固定不变,由此便产生了人们常说的春搭(打)五九尾或春搭(打)六九头的节气谚语。

②雨水:2月下旬。标志着大范围降雪已经停止,开始进入下雨季节(但不排除有时的小雪),我国东南一方的暖湿气流开始登陆, 雨水逐渐增多。 慢慢给人勾勒出一幅“十里莺啼绿映红,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画面。

③惊蛰:3月上旬。标志着天空开始打雷,气温、地温逐渐升高。被严冬蛰伏而冬眠的昆虫等生物开始复苏、外出活动。一到“惊蛰”,人们自有“平地一声春雷响,惊得万物醒梦乡,花草树木竞相绿,山川将欲换新妆”之感觉。此时步入田间,眼下麦苗已开始展现青色,极目遥望,远山近水,可见已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路旁杨花将欲吐的景象。

④春分:3月下旬。此时太阳光直射赤道。自此开始,气温明显回升(在气象上称之北方春天开始),这一天白天与黑夜时间基本上各占一半(按农历说法,二、八月昼夜平,即指此时)。如细心观察,这时期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从此以后,白天时间都要长于夜间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北半球自“春分”后阳光直射点逐渐北移。随着“春分”后阳光直射点的逐渐北移,而此时在北极处,漫漫长夜则告退而去,持续的白昼从此开始,这称为“极昼”——太阳一直在地平线之上,这种极昼现象可持续达半年之久(相当于我们这里191天),即持续到秋分时节,使北极形成极昼区域。“春分”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到天明得早,给从事农业的人们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此时在物候上,杨花竞开、柳枝呈绿,田间小麦起身,可谓春日一刻值千金。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误了农时怨自己。要求人们要从前段时间的冬闲欢乐、意犹未尽的精神状态下迅速解脱出来,同时提醒人们春季时光如从“立春”算起已过去一半了,要尽快投入紧张的生产劳动中去。

⑤清明:4月上旬。此时气候转暖,草木萌动,天空清澈明净,万物欣欣向荣。说到清明,由于历史和民间风俗的原因,现今已不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而且更演化成了一个人们较向往的春季节日。“清明”时节,春风和熙,春意盎然,置身其境,但见春光明媚,春景如画,更有千山秀色,万木峥嵘,草木青青,心旷神怡的明快感觉。清明期间,人们往往会结伴外出,郊游踏青或行田间,或临溪流;或登山岗,或赏林木。有兴趣者,更会扎架子荡秋千、放风筝飞鹞子,甚至携带妻女到野外去挖荠菜等等。这一天如遇阴雨,更会有另一番情趣。人们便会联想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的描春诗句而更使人感到韵味无穷。国家机关、学校、团体也在这一节气期间组织人们去陵园、公墓对革命先烈进行凭吊、悼念和祭扫活动。农家则多有上坟拜墓的习俗。那种清明祭扫各纷然,泪血染成红杜鹃,夜归儿女笑灯前的景象不时映入眼帘。

在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常流行有“三月(农历)初三“正”“清明”的说法。这种说法其实不妥。应当说,“清明”有可能在农历三月初三,但也并非年年如此,其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更不存在“正”与“不正”之说。如查阅1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编写的《1901-2000年百年日历表》一书可得知,在本世纪这一百年当中,“清明”正是农历三月初三的只有三次,即1916年、1954年和13年。然而真正的所谓“正”应当是以公历而论,“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在二十世纪的这100年中,“清明”在公历4月5日的有79次,而在4月4日的有七次(即16、80、84、88、92、96、2000年),在4月6日的有14次(即1902、03、06、07、10、11、15、19、23、27、31、35、39、1943年)。因此说,与其说农历三月初三正“清明”,倒不如说公历4月5日“正”“清明”更确切一些。

“清明”过后,农人必须进行春播作物种植的准备工作了。

⑥谷雨:4月下旬。标志着此时自然界雨量开始增多,适于谷物的生长。雨,即“雨生百谷”的意思。许多作物在此节气前后即开始种植。常言道,“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生活中,厚实的冬装早已脱下,轻便的衣物代而上身。这期间如果郊游山岗、原野,则可见到处是一派“山花烂漫”、“郁郁葱葱”的景象。

(2)夏满芒夏暑相连

①立夏:5月上旬。这一节气标志着春天已经过去,夏季即将来临。由于气温继续升高,天气将逐步热起来,雷雨开始增多,人们就要进入紧张的夏忙季节了。生活中,常言道:立了夏,便把扇子拿。

②小满:5月下旬。标志着冬麦区的小麦、大麦等夏收作物籽粒逐渐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我国各地习于农时劳作的人们将为夏收作好各种准备。生产中,按照以往的习惯,如滚麦场、买草要子、检修收割机械、联系玉米套种耧等准备工作开始进行。

③芒种:6月上旬。“芒”,指各种带有“芒”的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即的意思。“芒种”表明小麦、大麦已经成熟,并在近期要予以收割。同时,还说明晚谷、黍、稷等作物要播种,此时是最忙碌的季节。“芒种”前后,在北方地区到处呈现出一片田间机器隆隆作响,金灿麦粒滚滚入场,妇幼忙碌奔走如梭,人声鼎沸天际回荡的动人画面。这一节气告知人们夏季的时间如从“立夏”之日算起,已过去一半。

④夏至:6月下旬。“夏至”日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达到最大限度的北移,并影响到北极圈。标志着这时太阳在黄道上已运动到最北的位置上。由于太阳光正直射北回归线(即北纬23°27'处,我国的广州正恰巧在这条线上),故常有烈日当空,炎热如烤之感。在北回归线以北的所有地区,太阳都是在夏至时到达最高位置,也就是最接近直射的位置,而且此时白天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也即是日照时数最高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地球上北半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光和热也是最多的,整个北半球都处于最炎热的夏天之中。正基于此,所以“夏至”这一天成为我国北方各地一年内白天时间达到最长的一天,即通常“夏至”长之说。当然,炎热的夏天自“夏至”开始。自翌日起,白天时间(粗略的说)将以1分20秒的速度逐日减少,而黑夜则相应增长这一时间。如细讲来,自“春分”后,地球上发生极昼现象的地区也逐日向北扩展,在“夏至”日这天扩展到了北极圈(即北纬67.5°)。在北极圈上的地方,“夏至”这天,24小时内都有阳光照射,真正是“不落的太阳”。如前苏联的萨列哈尔德城,前后人们会看到太阳从西北天空斜落下与正北点的地平面稍接触后,又朝东北天空斜斜升起,当然这种现象仅限“夏至”这一天。愈靠近北极,即前苏联萨列哈尔德城及白岭海峡以北地区,极昼持续天数越多;同时正午时太阳的高度愈低,阳光也斜射得愈厉害。到了北极,极昼天数可持续达191天。然而,这同一时期,地球上南半球的南极圈24小时内全为黑夜,称为“极夜”。地球的两端分别有大约半年时间为“极昼”,另外半年时间则为“极夜”,不过极夜时间比极昼时间略少,为174天,只是南、北极地的这种极昼、极夜在发生的时间上恰恰相反。就我国来说,南方广州和北方的哈尔滨两城市(粗略看成在一个经度线上),“夏至”日时,日出时间上有不同,前者日出5:42分,后者为3:43分,后者较前者日出几乎早2小时。可以看出越往北,阳光照射越早。“夏至”这天在我国黑龙江省最北部的漠河,晚上(约)11时40分太阳才落,近凌晨1时太阳又出,达到夜间最短,白天最长。这一现象成为国内一自然天文景观。此地,历年吸引大批旅游和天文爱好者,成为其观“光”的必去之地。“夏至”这一节气标志着高温,树木花草的生长也极度旺盛。这时期,烈日高照,骄阳似火,灼地欲焦,大气相对湿度很低,真可谓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间劳作,则大有汗流浃背,烟冒口舌之感。这一季节不利于人们生活的一些因素也因之而来,如病菌的蔓延、食品易变质等。但农人多抓住这一高温季节,争分夺秒到农田锄草,正所谓“锄禾日当午,挥汗赛如雨,及早把荒灭,以防伏天苦。”

⑤小暑:7月上旬。“暑”为酷热。这一节气表示已开始进入炎夏季节,不过仅是开始,“小”字的意思即在于此。“小暑”过后不久,天气将更炎热,并即将进入湿热的气候阶段,同时也预示“伏天”快要来到。

⑥大暑:7月下旬。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就此开始。 “大”有“很”的意思, 即进入“大热”或曰“闷热”的天气阶段。通常秋收作物能否获得好的收成,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时段的光照和雨量。在正常年景下,“小暑”至“大暑”这一期间,天气光热充足,雨量充沛,花木峥嵘,非常适合秋作物的生长。不过这一时期天气变化无常,雷雨频繁,人们外出要时常携带雨具。这时因正处“中伏”阶段,生活中总感到潮湿、闷热,整日浑身汗津津的,每日只有近时分才始感稍有凉意,这期间食品极易变质。此时田间劳作,多以早、晚进行。由于雷雨多,农田锄草往往不尽人意。这一季节又是全年降雨量最为集中的时期,所以,又正是各级党委、全力高度重视防汛的关键时期。在图二的光热分布图上,恰恰是曲线的最高点。

(3)秋处露秋寒霜降

①立秋:8月上旬。意即秋天就要开始了。“秋”指作物快要成熟的意思。通常“立秋”后的当天或次日,人们一早一晚会感到风凉了,一改往日汗津津的样子,确有清爽利落之感。生活中自有“立了秋,便把扇子丢”、“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之谚语。“立秋”后,虽使人有月明风清、秋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那种盼望已久的纵情之怀,但也颇有“早穿棉袄午穿纱”的那种“脾寒”天的感觉。“立秋”一到,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的农谚,即是说再过半个多月,各种花草树木、农作物等,其生长的高度即将停止,没有抽穗的作物也在这一时期完成抽穗的生长发育。这一节气后,天气仍处较高的气温阶段,故,农谚中常有秋老虎之说,亦即中午有时还相当热,但总的趋势是气温将从此开始缓缓下降了,雷雨天气亦逐趋减少。该节气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次,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此时田间劳作,仰望苍穹,使人往往有时而天高云淡,时而乌云滚滚,给人以风云变幻莫测之感。

②处暑:8月下旬。“处”有躲藏、收起、终止之意。该节气向人们昭示,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从此,人们将置身于凉爽的气候环境中。从气象角度来说,“处暑”是气温由高到低的转折点。因此,“处暑”后天气就逐渐凉起来了,生活中纳凉扇子之类也似乎开始闲置起来了。

③白露:9月上旬。该节气表示天气逐渐转凉,“白露”后气温降得较快,更易达到成露的条件,多呈现出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的天气。空气中的水汽将因气温降低而冷凝形成“露水”,且较多较重。生产中,已进入秋收大忙阶段。

④秋分:9月下旬。太阳由北天球再次越过赤道回到南天球,因阳光又一次直射赤道,所以这一天,白天、黑夜时间再次(粗略)相等。这一时节,人们立于田间仰望苍穹,自有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感觉。生活中一早一晚大有气温由凉变冷,确需身着棉衣之感。从天文来说,北半球自“秋分”,在北极点则是开始另一番景色。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以下(即不出太阳),一天24小时都在漫漫的长夜中度过。天文上称之为“极夜”现象。极夜期间,极地地区失去了阳光的照射,异常寒冷。自“秋分”以后,北半球白天时间粗略的说,逐日将大约以1分20秒的速度减少,夜间相应增加这一时间。同时也向人们昭示,秋季的时间(如以“立秋”之日算起)已过去了一半。此时农田劳作已进入高度繁忙阶段。田间四处可闻机器隆隆之声,展现出一幅幅紧张的劳动画面。正所谓“秋风劲吹四炊烟,妇孺忙碌在田间,昨日青纱犹满目,今朝一望见苍山,沃土犁下腾翻起,人声鼎沸响耳边,车水马龙连天际,金灿麦种播入田”。

⑤寒露:10月上旬。标志着天气虽已凉爽,却尚未寒冷,露集渐浓,还未成冰。“寒”即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此时草木已渐枯萎,如仰望苍穹,往往给人以天高云淡、近水远山皆清晰可见,一旦秋风吹来,有阵阵作寒的念春之感。农人田间劳作相对减少。偶尔田间劳作,不时会看到天空大雁成“人”或“一”字形由北向那遥远的南方翩然飞去的情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雁向南,衣裳棉的谚语。生活中,一早一晚要着装毛衣、骑自行车有需要戴手套之感。由于气温逐渐下降,要求人们要加快“三秋”工作进度。

⑥霜降:10月下旬。表示天气将渐渐寒冷起来,不久,则露积为霜。早上一旦见霜,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早年所作的《贺新郎》一词中“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的柔肠寸断的悲壮诗句。自此后,将因气温的下降出现霜冻,生产中要求人们田间要尽快结束“三秋”扫尾工作。“霜降”过后,一旦郊游山岗,四处便是一幅“万木霜天红烂漫”、“霜叶红于二月花”深秋初冬的画面。同时,人们内心油然升起“月过十五年过秋,一年时快到头”那种对时光悄然逝去和人生短暂的婉惜伤感之情。

(4)冬雪雪冬小大寒

①立冬:11月上旬。冬,是终了的意思,又是指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生产中,有“立冬”萝卜、葱之说,即指这类作物此时要予以收刨贮存。从天文角度讲,自即日起,冬天便开始了,人们将生活在比较漫长的寒冷季节里。

②小雪:11月下旬。此时,气温仍继续下降,开始降雪,但并不很大。在我国北方,已到了河塘、水坝开始进入封冻季节。寒风吹来,使人大有“高天滚滚寒流急”、“已是悬崖百丈冰”之感。此时田间仅作大的收贮工作。农田劳作基本停止。由于不断降雪,农谚中自有“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之说。

③大雪:12上旬。这一节气表示气温继续下降,鹅毛大雪将随时而至,并会给地面造成积雪。大,指降雪的程度。此时,大地冰封,河塘冻结。常有“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之说。一旦阴云,人们自感随时会有“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那幅严冬时节的壮丽画面将展现在眼前。一旦降雪,到处则是银妆素裹的北国风光。当看到那挂满了雪的松柏,又会联想起陈毅元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作人的浩然正气顿时胸中涌起。

④冬至:12月下旬。北半球这一天白天时间达到最短(所谓“冬至”短之说即在于此)而夜间时间达到最长。这是由于此时北半球的北极圈上(即北纬66.5°处)北极,如同“夏至”时南极那样处于极夜时期(但仅限于“冬至”这一天)。对于北极来说(即北极圈以北地区),极夜可一直持续174天。自翌日起,白天时间又将以1分20秒的幅度逐日增加,而夜间将相应减少这一时间。生活中,人们会感到天黑得早、明得晚,大有长夜难明之感。“冬”为“冷”,“至”为“到”,又有接近更寒冷的意思。这一节气,标志着较寒冷的天气即开始。在天文历法中,为表示冷的开始和程度,常在编印的日历上以“九”表示,即所谓一九、二九……九九。“九”是自“冬至”起,即在81天内天气较寒冷,而又以第三个“九”(即阳历一月中旬)为最寒冷。

⑤小寒:1月上旬。“寒”即冷的意思。表明已经进入一年中的寒冷季节,但还没有达到最冷的程度。

⑥大寒:1月下旬。指气温降至最低点,天气冷到极点。这是一年中最严寒的季节。此时天气确有寒气逼人、滴水成冰之势。一有降雪,到处则是一片冰雪世界。通常冷在“三九”之说即在于此。习惯农时劳作的人们,此时往往将土杂肥运往田间,称为“腊肥”,藉以给小麦保温安全越冬。生活中,人们将为即将到来的春节作各种筹备,置办“年货”。由于生活的整个空间被寒气所包围,人们如同置身于天然的“冰柜”之中,所以食品随意放置,长时间也不易变质二十四节气综述

从二十四节气中可以看出,有的表明季节,有的表明温度、降雨、露、霜等气候的,有的则是反映作物生长发育和自然物候情况的。除反映季节的节气外,大部分是反映气候的。其中:

(1)直接反映温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而白露、寒露、霜降则是直接反映水汽凝结现象的,同时也是反映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与程度的。即先是零度以下,水汽凝为霜,后,便有了霜降。所以,这三个节气在反映温度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反映水份的意义,并且具体生动、寓意深刻。

(2)反映降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这四个节气,表示了降雨、降雪的时期和程度表意确切。

(3)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前两个节气是反映有关自然季节现象的,而后两个是反映有关作物生长发育现象的。

(4)反映四季转换: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从字面上反映得直接了当,给人以明快之感。

(5)反映日照长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前两者反映较直接,而后两者则又是反映了日照长短的“极端”。

(6)年内温度的变化规律:如果将二十四节气联贯起来看,可以看出一年中冷、暖、雨、雪情况和四季乃至气候的变化特征,也使人们不难想象出在一太阳年中,整个气温的变化是从零度以下随节气的推移逐渐上升,至大暑前后温度上升到顶点,不久又缓缓下降,直至零度以下。如果将这种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坐标形式反映,则呈抛物线状的图面(见图二)。从中可以看出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的特点。如“谷雨”,它反映的不是全年的雨量,而是反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霜降”,反映的不仅是白皑皑的霜即将来临,而主要是提醒人们即将要到来的低温要危害秋收作物,需加强田间的收、贮、管、护工作。

春节,的节气怎么来的

干旱降临南亚

进入夏季以来,一场数十年未遇的大旱降临南亚次大陆。从阿富汗南部到巴基斯坦,一直到印度的北部地区,严重的干旱已造成了人员和大量牲畜的死亡,经济损失巨大。

阿富汗南部的300万人口正经受着11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的折磨。由于久旱无雨,坎大哈地区的地下水位已降至水井无法达到的深度,牲畜死亡率达50%到60%,粮食欠收已成定局。旱灾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阿富汗人民来说是雪上加霜。目前,阿富汗约有40万灾民只能依靠联合国的救济勉强度日。

在巴基斯坦,南部的信德省和俾路支省灾情最为严重。信德省的塔尔沙漠地区自去年11月起就被宣布为灾区,到目前已有8个多月没有降雨,最高气温达到49摄氏度。今年以来,仅塔尔地区就有约400人死于与旱灾有关的疾病。在俾路支省的查盖、比辛和卡兰等地区,至少已有75万头牲畜死亡。

印度的干旱主要集中在北部的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地区,受灾人口达8000万之多,大量灾民逃离家园。

目前,南亚地区的旱情仍没有缓解的迹象,相反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据巴基斯坦气象部门官员预计,在7月份开始的雨季到来之前,巴南部地区的旱情有加剧的可能。

俄罗斯出现高温

据媒体报道,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咸海东北部以及科雷马河流域,今年4月份的气温比往年同期平均温度高出6摄氏度。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部地区、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乌克兰、波兰、捷克,以及俄罗斯萨列哈尔德地区、西西伯利亚南部及雅库特东部,4月份的气温高出以往同月平均气温4摄氏度。其中莫斯科地区,4月份气温比正常年份同月的平均温度高出5.3摄氏度,月平均气温达到了11.1摄氏度。这是气象观察史上莫斯科自1891年以来4月份的最高气温。

俄专家指出,整个北半球今年4月重复了1995年4月份创纪录的高温,月平均气温达到16.3摄氏度。

法美海洋观测卫星发回的资料表明,在连续数年海平面不断升高的情况下,1999年,全球海平面平均高度突然出现显著下降,并且重新回到了1996年的水平。

这颗名为TOPE-POSEIDON的海洋观测卫星是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和美国国家宇航局于1992年8月联合发射的,其任务是观测全球海洋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变化情况。从1993年开始,这颗卫星每10天向地面发回一次观测数据。据称,它是第一个帮助人类精确测量出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工具。

这颗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1994年和1995年,全球海平面高度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此后,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开始加速。19年全球海平面高度上升了2毫米,1998年的升幅更高。专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然而,令人惊奇的是,1999年全球海平面高度出现明显下降,降至1996年的水平。

沙尘暴虎视眈眈

专家们认为,南亚地区遭受严重旱灾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从阿富汗到印度北部广大地区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当地的自然,人们毫无节制地焚林而猎,涸泽而渔,山被砍秃,植被遭到破坏,大片土地变成了荒漠。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绝大部分地区已变成沙漠或半沙漠,几十公里见不到一棵绿树,地图上标出的几条河流已经或正在干涸。

一些国际人士指出,南亚地区国家要从根本上摆脱旱灾和洪灾等自然灾害的困扰,就 必须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实现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的转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科学家们说,今年正处于反厄尔尼诺现象的高峰期,这一大范围的海洋大气过程的变化速度和强度超过以往,造成我国北方去冬今春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加上春天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气温显著增高,为近40年以来所少见,同时降水稀少,植被还未形成,且在每次大风到来之前均没有可以抑制扬沙的明显降水过程,致使解冻后大面积表层土壤干燥、疏松,因此引起多次强沙尘天气。

专家指出,我国北方地表植被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是今年强沙尘天气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和暖冬现象日益加剧,加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了大面积植被的破坏,不断扩展的沙化土地为今年沙尘天气频繁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变化,也正好对应了一年中气温、气候和物候、农事方面的种种变化。在这里,我们将和读者们一起再领略一下这个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

(1)春雨惊春清谷天

①立春:2月上旬。标志着冰河解冻,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生机四起,万象更新。北国那种千里冻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快要结束了,春天就此开始。从此,天气逐渐转暖,雨水也开始多起来。风,不再那么刺骨的寒冷。似有大地微微暖气吹,春风燕来柳上归的诗意。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幅腊梅迎春“冬去山明水秀风光好,春到鸟语花香景色新”的画面。这时春意虽已来临,但寒气却尚未褪尽,所以仍会给人以春寒料峭之感。由于在天文历法上通常以自“冬至”之日起的第45或46天作为“立春”之日固定不变,由此便产生了人们常说的春搭(打)五九尾或春搭(打)六九头的节气谚语。

②雨水:2月下旬。标志着大范围降雪已经停止,开始进入下雨季节(但不排除有时的小雪),我国东南一方的暖湿气流开始登陆, 雨水逐渐增多。 慢慢给人勾勒出一幅“十里莺啼绿映红,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画面。

③惊蛰:3月上旬。标志着天空开始打雷,气温、地温逐渐升高。被严冬蛰伏而冬眠的昆虫等生物开始复苏、外出活动。一到“惊蛰”,人们自有“平地一声春雷响,惊得万物醒梦乡,花草树木竞相绿,山川将欲换新妆”之感觉。此时步入田间,眼下麦苗已开始展现青色,极目遥望,远山近水,可见已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路旁杨花将欲吐的景象。

④春分:3月下旬。此时太阳光直射赤道。自此开始,气温明显回升(在气象上称之北方春天开始),这一天白天与黑夜时间基本上各占一半(按农历说法,二、八月昼夜平,即指此时)。如细心观察,这时期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从此以后,白天时间都要长于夜间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北半球自“春分”后阳光直射点逐渐北移。随着“春分”后阳光直射点的逐渐北移,而此时在北极处,漫漫长夜则告退而去,持续的白昼从此开始,这称为“极昼”——太阳一直在地平线之上,这种极昼现象可持续达半年之久(相当于我们这里191天),即持续到秋分时节,使北极形成极昼区域。“春分”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到天明得早,给从事农业的人们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此时在物候上,杨花竞开、柳枝呈绿,田间小麦起身,可谓春日一刻值千金。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误了农时怨自己。要求人们要从前段时间的冬闲欢乐、意犹未尽的精神状态下迅速解脱出来,同时提醒人们春季时光如从“立春”算起已过去一半了,要尽快投入紧张的生产劳动中去。

⑤清明:4月上旬。此时气候转暖,草木萌动,天空清澈明净,万物欣欣向荣。说到清明,由于历史和民间风俗的原因,现今已不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而且更演化成了一个人们较向往的春季节日。“清明”时节,春风和熙,春意盎然,置身其境,但见春光明媚,春景如画,更有千山秀色,万木峥嵘,草木青青,心旷神怡的明快感觉。清明期间,人们往往会结伴外出,郊游踏青或行田间,或临溪流;或登山岗,或赏林木。有兴趣者,更会扎架子荡秋千、放风筝飞鹞子,甚至携带妻女到野外去挖荠菜等等。这一天如遇阴雨,更会有另一番情趣。人们便会联想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的描春诗句而更使人感到韵味无穷。国家机关、学校、团体也在这一节气期间组织人们去陵园、公墓对革命先烈进行凭吊、悼念和祭扫活动。农家则多有上坟拜墓的习俗。那种清明祭扫各纷然,泪血染成红杜鹃,夜归儿女笑灯前的景象不时映入眼帘。

在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常流行有“三月(农历)初三“正”“清明”的说法。这种说法其实不妥。应当说,“清明”有可能在农历三月初三,但也并非年年如此,其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更不存在“正”与“不正”之说。如查阅1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编写的《1901-2000年百年日历表》一书可得知,在本世纪这一百年当中,“清明”正是农历三月初三的只有三次,即1916年、1954年和13年。然而真正的所谓“正”应当是以公历而论,“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在二十世纪的这100年中,“清明”在公历4月5日的有79次,而在4月4日的有七次(即16、80、84、88、92、96、2000年),在4月6日的有14次(即1902、03、06、07、10、11、15、19、23、27、31、35、39、1943年)。因此说,与其说农历三月初三正“清明”,倒不如说公历4月5日“正”“清明”更确切一些。

“清明”过后,农人必须进行春播作物种植的准备工作了。

⑥谷雨:4月下旬。标志着此时自然界雨量开始增多,适于谷物的生长。雨,即“雨生百谷”的意思。许多作物在此节气前后即开始种植。常言道,“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生活中,厚实的冬装早已脱下,轻便的衣物代而上身。这期间如果郊游山岗、原野,则可见到处是一派“山花烂漫”、“郁郁葱葱”的景象。

(2)夏满芒夏暑相连

①立夏:5月上旬。这一节气标志着春天已经过去,夏季即将来临。由于气温继续升高,天气将逐步热起来,雷雨开始增多,人们就要进入紧张的夏忙季节了。生活中,常言道:立了夏,便把扇子拿。

②小满:5月下旬。标志着冬麦区的小麦、大麦等夏收作物籽粒逐渐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我国各地习于农时劳作的人们将为夏收作好各种准备。生产中,按照以往的习惯,如滚麦场、买草要子、检修收割机械、联系玉米套种耧等准备工作开始进行。

③芒种:6月上旬。“芒”,指各种带有“芒”的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即的意思。“芒种”表明小麦、大麦已经成熟,并在近期要予以收割。同时,还说明晚谷、黍、稷等作物要播种,此时是最忙碌的季节。“芒种”前后,在北方地区到处呈现出一片田间机器隆隆作响,金灿麦粒滚滚入场,妇幼忙碌奔走如梭,人声鼎沸天际回荡的动人画面。这一节气告知人们夏季的时间如从“立夏”之日算起,已过去一半。

④夏至:6月下旬。“夏至”日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达到最大限度的北移,并影响到北极圈。标志着这时太阳在黄道上已运动到最北的位置上。由于太阳光正直射北回归线(即北纬23°27'处,我国的广州正恰巧在这条线上),故常有烈日当空,炎热如烤之感。在北回归线以北的所有地区,太阳都是在夏至时到达最高位置,也就是最接近直射的位置,而且此时白天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也即是日照时数最高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地球上北半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光和热也是最多的,整个北半球都处于最炎热的夏天之中。正基于此,所以“夏至”这一天成为我国北方各地一年内白天时间达到最长的一天,即通常“夏至”长之说。当然,炎热的夏天自“夏至”开始。自翌日起,白天时间(粗略的说)将以1分20秒的速度逐日减少,而黑夜则相应增长这一时间。如细讲来,自“春分”后,地球上发生极昼现象的地区也逐日向北扩展,在“夏至”日这天扩展到了北极圈(即北纬67.5°)。在北极圈上的地方,“夏至”这天,24小时内都有阳光照射,真正是“不落的太阳”。如前苏联的萨列哈尔德城,前后人们会看到太阳从西北天空斜落下与正北点的地平面稍接触后,又朝东北天空斜斜升起,当然这种现象仅限“夏至”这一天。愈靠近北极,即前苏联萨列哈尔德城及白岭海峡以北地区,极昼持续天数越多;同时正午时太阳的高度愈低,阳光也斜射得愈厉害。到了北极,极昼天数可持续达191天。然而,这同一时期,地球上南半球的南极圈24小时内全为黑夜,称为“极夜”。地球的两端分别有大约半年时间为“极昼”,另外半年时间则为“极夜”,不过极夜时间比极昼时间略少,为174天,只是南、北极地的这种极昼、极夜在发生的时间上恰恰相反。就我国来说,南方广州和北方的哈尔滨两城市(粗略看成在一个经度线上),“夏至”日时,日出时间上有不同,前者日出5:42分,后者为3:43分,后者较前者日出几乎早2小时。可以看出越往北,阳光照射越早。“夏至”这天在我国黑龙江省最北部的漠河,晚上(约)11时40分太阳才落,近凌晨1时太阳又出,达到夜间最短,白天最长。这一现象成为国内一自然天文景观。此地,历年吸引大批旅游和天文爱好者,成为其观“光”的必去之地。“夏至”这一节气标志着高温,树木花草的生长也极度旺盛。这时期,烈日高照,骄阳似火,灼地欲焦,大气相对湿度很低,真可谓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间劳作,则大有汗流浃背,烟冒口舌之感。这一季节不利于人们生活的一些因素也因之而来,如病菌的蔓延、食品易变质等。但农人多抓住这一高温季节,争分夺秒到农田锄草,正所谓“锄禾日当午,挥汗赛如雨,及早把荒灭,以防伏天苦。”

⑤小暑:7月上旬。“暑”为酷热。这一节气表示已开始进入炎夏季节,不过仅是开始,“小”字的意思即在于此。“小暑”过后不久,天气将更炎热,并即将进入湿热的气候阶段,同时也预示“伏天”快要来到。

⑥大暑:7月下旬。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就此开始。 “大”有“很”的意思, 即进入“大热”或曰“闷热”的天气阶段。通常秋收作物能否获得好的收成,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时段的光照和雨量。在正常年景下,“小暑”至“大暑”这一期间,天气光热充足,雨量充沛,花木峥嵘,非常适合秋作物的生长。不过这一时期天气变化无常,雷雨频繁,人们外出要时常携带雨具。这时因正处“中伏”阶段,生活中总感到潮湿、闷热,整日浑身汗津津的,每日只有近时分才始感稍有凉意,这期间食品极易变质。此时田间劳作,多以早、晚进行。由于雷雨多,农田锄草往往不尽人意。这一季节又是全年降雨量最为集中的时期,所以,又正是各级党委、全力高度重视防汛的关键时期。在图二的光热分布图上,恰恰是曲线的最高点。

(3)秋处露秋寒霜降

①立秋:8月上旬。意即秋天就要开始了。“秋”指作物快要成熟的意思。通常“立秋”后的当天或次日,人们一早一晚会感到风凉了,一改往日汗津津的样子,确有清爽利落之感。生活中自有“立了秋,便把扇子丢”、“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之谚语。“立秋”后,虽使人有月明风清、秋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那种盼望已久的纵情之怀,但也颇有“早穿棉袄午穿纱”的那种“脾寒”天的感觉。“立秋”一到,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的农谚,即是说再过半个多月,各种花草树木、农作物等,其生长的高度即将停止,没有抽穗的作物也在这一时期完成抽穗的生长发育。这一节气后,天气仍处较高的气温阶段,故,农谚中常有秋老虎之说,亦即中午有时还相当热,但总的趋势是气温将从此开始缓缓下降了,雷雨天气亦逐趋减少。该节气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次,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此时田间劳作,仰望苍穹,使人往往有时而天高云淡,时而乌云滚滚,给人以风云变幻莫测之感。

②处暑:8月下旬。“处”有躲藏、收起、终止之意。该节气向人们昭示,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从此,人们将置身于凉爽的气候环境中。从气象角度来说,“处暑”是气温由高到低的转折点。因此,“处暑”后天气就逐渐凉起来了,生活中纳凉扇子之类也似乎开始闲置起来了。

③白露:9月上旬。该节气表示天气逐渐转凉,“白露”后气温降得较快,更易达到成露的条件,多呈现出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的天气。空气中的水汽将因气温降低而冷凝形成“露水”,且较多较重。生产中,已进入秋收大忙阶段。

④秋分:9月下旬。太阳由北天球再次越过赤道回到南天球,因阳光又一次直射赤道,所以这一天,白天、黑夜时间再次(粗略)相等。这一时节,人们立于田间仰望苍穹,自有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感觉。生活中一早一晚大有气温由凉变冷,确需身着棉衣之感。从天文来说,北半球自“秋分”,在北极点则是开始另一番景色。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以下(即不出太阳),一天24小时都在漫漫的长夜中度过。天文上称之为“极夜”现象。极夜期间,极地地区失去了阳光的照射,异常寒冷。自“秋分”以后,北半球白天时间粗略的说,逐日将大约以1分20秒的速度减少,夜间相应增加这一时间。同时也向人们昭示,秋季的时间(如以“立秋”之日算起)已过去了一半。此时农田劳作已进入高度繁忙阶段。田间四处可闻机器隆隆之声,展现出一幅幅紧张的劳动画面。正所谓“秋风劲吹四炊烟,妇孺忙碌在田间,昨日青纱犹满目,今朝一望见苍山,沃土犁下腾翻起,人声鼎沸响耳边,车水马龙连天际,金灿麦种播入田”。

⑤寒露:10月上旬。标志着天气虽已凉爽,却尚未寒冷,露集渐浓,还未成冰。“寒”即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此时草木已渐枯萎,如仰望苍穹,往往给人以天高云淡、近水远山皆清晰可见,一旦秋风吹来,有阵阵作寒的念春之感。农人田间劳作相对减少。偶尔田间劳作,不时会看到天空大雁成“人”或“一”字形由北向那遥远的南方翩然飞去的情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雁向南,衣裳棉的谚语。生活中,一早一晚要着装毛衣、骑自行车有需要戴手套之感。由于气温逐渐下降,要求人们要加快“三秋”工作进度。

⑥霜降:10月下旬。表示天气将渐渐寒冷起来,不久,则露积为霜。早上一旦见霜,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早年所作的《贺新郎》一词中“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的柔肠寸断的悲壮诗句。自此后,将因气温的下降出现霜冻,生产中要求人们田间要尽快结束“三秋”扫尾工作。“霜降”过后,一旦郊游山岗,四处便是一幅“万木霜天红烂漫”、“霜叶红于二月花”深秋初冬的画面。同时,人们内心油然升起“月过十五年过秋,一年时快到头”那种对时光悄然逝去和人生短暂的婉惜伤感之情。

(4)冬雪雪冬小大寒

①立冬:11月上旬。冬,是终了的意思,又是指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生产中,有“立冬”萝卜、葱之说,即指这类作物此时要予以收刨贮存。从天文角度讲,自即日起,冬天便开始了,人们将生活在比较漫长的寒冷季节里。

②小雪:11月下旬。此时,气温仍继续下降,开始降雪,但并不很大。在我国北方,已到了河塘、水坝开始进入封冻季节。寒风吹来,使人大有“高天滚滚寒流急”、“已是悬崖百丈冰”之感。此时田间仅作大的收贮工作。农田劳作基本停止。由于不断降雪,农谚中自有“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之说。

③大雪:12上旬。这一节气表示气温继续下降,鹅毛大雪将随时而至,并会给地面造成积雪。大,指降雪的程度。此时,大地冰封,河塘冻结。常有“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之说。一旦阴云,人们自感随时会有“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那幅严冬时节的壮丽画面将展现在眼前。一旦降雪,到处则是银妆素裹的北国风光。当看到那挂满了雪的松柏,又会联想起陈毅元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作人的浩然正气顿时胸中涌起。

④冬至:12月下旬。北半球这一天白天时间达到最短(所谓“冬至”短之说即在于此)而夜间时间达到最长。这是由于此时北半球的北极圈上(即北纬66.5°处)北极,如同“夏至”时南极那样处于极夜时期(但仅限于“冬至”这一天)。对于北极来说(即北极圈以北地区),极夜可一直持续174天。自翌日起,白天时间又将以1分20秒的幅度逐日增加,而夜间将相应减少这一时间。生活中,人们会感到天黑得早、明得晚,大有长夜难明之感。“冬”为“冷”,“至”为“到”,又有接近更寒冷的意思。这一节气,标志着较寒冷的天气即开始。在天文历法中,为表示冷的开始和程度,常在编印的日历上以“九”表示,即所谓一九、二九……九九。“九”是自“冬至”起,即在81天内天气较寒冷,而又以第三个“九”(即阳历一月中旬)为最寒冷。

⑤小寒:1月上旬。“寒”即冷的意思。表明已经进入一年中的寒冷季节,但还没有达到最冷的程度。

⑥大寒:1月下旬。指气温降至最低点,天气冷到极点。这是一年中最严寒的季节。此时天气确有寒气逼人、滴水成冰之势。一有降雪,到处则是一片冰雪世界。通常冷在“三九”之说即在于此。习惯农时劳作的人们,此时往往将土杂肥运往田间,称为“腊肥”,藉以给小麦保温安全越冬。生活中,人们将为即将到来的春节作各种筹备,置办“年货”。由于生活的整个空间被寒气所包围,人们如同置身于天然的“冰柜”之中,所以食品随意放置,长时间也不易变质二十四节气综述

从二十四节气中可以看出,有的表明季节,有的表明温度、降雨、露、霜等气候的,有的则是反映作物生长发育和自然物候情况的。除反映季节的节气外,大部分是反映气候的。其中:

(1)直接反映温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而白露、寒露、霜降则是直接反映水汽凝结现象的,同时也是反映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与程度的。即先是零度以下,水汽凝为霜,后,便有了霜降。所以,这三个节气在反映温度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反映水份的意义,并且具体生动、寓意深刻。

(2)反映降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这四个节气,表示了降雨、降雪的时期和程度表意确切。

(3)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前两个节气是反映有关自然季节现象的,而后两个是反映有关作物生长发育现象的。

(4)反映四季转换: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从字面上反映得直接了当,给人以明快之感。

(5)反映日照长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前两者反映较直接,而后两者则又是反映了日照长短的“极端”。

(6)年内温度的变化规律:如果将二十四节气联贯起来看,可以看出一年中冷、暖、雨、雪情况和四季乃至气候的变化特征,也使人们不难想象出在一太阳年中,整个气温的变化是从零度以下随节气的推移逐渐上升,至大暑前后温度上升到顶点,不久又缓缓下降,直至零度以下。如果将这种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坐标形式反映,则呈抛物线状的图面(见图二)。从中可以看出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的特点。如“谷雨”,它反映的不是全年的雨量,而是反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霜降”,反映的不仅是白皑皑的霜即将来临,而主要是提醒人们即将要到来的低温要危害秋收作物,需加强田间的收、贮、管、护工作。